打擊爛掉後想轉型投手三振打者 賈羅有條件但困難重重

過去提及賈羅(Joey Gallo)這位球員,第一個想到的是他的長打火力,如今進入生涯中後期,他在打擊方面表現掙扎,即使以浪人輾轉四方也到盡頭,賈羅意外投出震撼彈要轉型為投手,期待能靠苦練成為「二刀流」,不過事情真有那麼簡單嗎?想踩上大聯盟的投手丘要跨過的門檻很高。
回顧賈羅的職業生涯打擊率僅1成94,上季華盛頓國民隊260個打席僅打出.161/.277/.336(76 wRC+)的成績,缺乏穩定擊球的問題被廣泛認知。現年31歲的他,想在MLB繼續打滾很困難,衰退已經不是這一兩年而已。不過,他個人倒是頗為樂觀,既然無法解決打擊困境,乾脆就倒戈成為三振打者的投手。上周日,他獲得芝加哥白襪隊釋出通知後,就在個人社群X帳號發布消息要上投手丘,這是罕見且出乎意料的決定,雖不是聯盟第一人,但歷來成功案例少之又少。從許多方面來看,這似乎是賈羅生涯的最低點,在2024年球季打擊數據進一步下滑,在自由市場難以找到歸宿。
賈羅的生涯高峰是效力德州遊騎兵隊,七年兩次入選全明星(2019年和2021年)。2021年後已轉戰四支不同球隊,打擊率屢探新低而三振率居高不下,偶而為之的長打不足以穩固個人地位,他早已經不是全明星。即便如此,他的極端表現仍締造一些紀錄,包括成為大聯盟史上生涯打擊率低於2成、打席最多的一人,亦是唯一生涯打席數超過2000次、生涯打擊率低於2成、上壘率超過3成的球員。他也是聯盟史上,唯一生涯全壘打破200支,但一壘安打少於250支的球員。在生涯打席至少1500次的球員中,賈羅生涯三振率38% 史上最高。排第二的是左投手格羅夫(Lefty Grove)。賈羅生涯打席共3403次,只有七人生涯打席數達到這水平而三振率超過29%,他就是其中一人。
《紐約郵報》的記者海曼(Jon Heyman)報導稱,事件經過其實是賈羅主動向白襪隊請求釋出,目的是尋找一支願意讓他轉任投手的球隊,至於是否真有球隊對其投球能耐有興趣,目前還有待觀察。論及投球經驗,這位以長打著稱的野手並非沒有,但那是很久之前的事,據 Baseball Reference 的資料,他至今在MLB曾擔任過一壘手、三壘手、外野手和指定打擊,並沒面對過大聯盟打者。
然而,像許多現役的球員一樣,賈羅學生時代的確擔任過投手。那是在 2012 年選秀會第一輪被選之前,拉斯維加斯的Bishop Gorman高中校隊裡,賈羅是登錄為投手和三壘手,球速最快達到95英里,能投犀利的變化球。四年(美國高中學制)的投手數據是21場出賽、累積局數58.2,拿下4勝4敗、防禦率2.62,還有78次三振,曾繳出過一場無安打比賽。多數人僅記得賈羅的長打出類拔萃,但初出茅廬階段是二刀流,最終是遊騎兵隊選擇將其轉外野手發展。即便如此,仍無法掩蓋他令人驚訝的身體條件和天賦,身高6呎5吋、體重250磅肌肉發達,賈羅的臂力在聯盟為前段班,從外野傳出最強勁的一球速度達99.3英里。當然,這不代表他能轉換投球表現以應付高層級的賽事。
賈羅並不是唯一從打者轉為投手的案例,但很少有球員在生涯中後期做轉型。多數情況,是早在小聯盟完成切換而晉升者,譬如狄葛隆(Jacob deGrom)、簡森(Kenley Jansen)以及杜利托(Sean Doolittle)等,甚至從台灣旅美的林哲瑄,因在3A兩次臨時登板救援表現佳,只靠上半身投球就飆出95英哩球速,面對5名打者,投11球中有7球是好球,沒有被擊出安打,還送出1次三振跌破球探眼鏡,被遊騎兵隊簽下轉型,可惜過程並不順利,在新人聯盟14場出賽,共投12.1局被敲出12支安打,雖然投出14個三振和3個四壞球,但總共掉8分,防禦率是偏高的5.84,2015年1月遭到釋出。
在當今的棒球環境中,找到以野手身份先上大聯盟、日後轉型投手的不容易。葛斯(Anthony Gose)可能唯一近例。他在2008年被費城人隊選中,隨後在多倫多藍鳥隊和底特律老虎隊的體系以野手發展,之後是轉型為投手。在2017年被下放小聯盟後,葛斯一直都擔任投手,去年還有3場出賽紀錄,今年春訓則來到大都會,出賽6場防禦率僅1.50,還在為拚盡開季名單努力。
羅溫(Adam Loewen)是另一在投手、野手間切換者,在 2006到08年間曾為巴爾的摩金鶯隊投球,隨後在小聯盟擔任野手後又重返投球,並在2015年再登上大聯盟。從眾多例子觀之,能否轉換端視個人,也許賈羅的確有這條件,也許當年遊騎兵務將他放到外野培養,但不容否認地兩屆全明星是肯定,而今想探索投手的可能性,31歲的年紀可以嘗試。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