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賽/台裔生力軍加入意義非凡 比賽事結果更重要的事是...

即將在明年三月舉行的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WBC),台灣與日本、韓國、澳洲、捷克分在C組,將在東京巨蛋進行循環對戰,五隊中取兩隊晉級複賽。隨著時間慢慢逼近,各國持續招兵買馬增強陣容,近日台灣隊的陣容也傳來好消息:效力芝加哥小熊隊3A的一壘手龍(Jonathon Long),和亞特蘭大勇士隊外野手費爾柴德(Stuart Fairchild),都已經積極表態,加入國家隊陣容的機率很大。如果成真,這將是棒球代表隊史上首次有台裔、非本國籍的球員被納入球員名單內,別具意義。
經典賽自2006年開辦以來,就以推廣棒球到世界各地為主要宗旨,目標成為棒球版的「世界盃足球賽」。但畢竟棒球運動在世界版圖上的廣度不若足球,除了在美洲和東亞的台、日、韓較為興盛外,大部分的歐洲、非洲、亞洲地區,並沒有發展棒球的基礎設施,更遑論深厚的棒球歷史與文化。也因為如此,為了避免賽事的競爭強度不足、少數幾支棒球強權太容易輕騎過關,經典賽的參賽資格採用較為寬鬆的認定條件,讓棒球相對不發達的國家,也能藉由血緣或其他認定方式,招募到一些高手助陣,提升整個賽事的精彩度。
以上一屆、2023年的經典賽為例,英國代表隊、義大利代表隊的陣容中都各只有3位球員是在該國本地出生,大部分的成員都來自美國。而以色列代表隊,更全是由美國出生的球員組成。不僅如此,球員在不同屆的賽事代表不同國家出賽也不是新鮮事,現效力洋基的先發投手史卓曼(Marcus Stroman)就曾在WBC代表過美國和波多黎各出賽;華裔巴拿馬籍的投手陳用彩(Bruce Chen),在2006年WBC代表巴拿馬,在2017年WBC代表中國;有泰國血統的大聯盟名將戴蒙(Johnny Damon),在2006年是美國代表隊成員,2012年則是被泰國隊招募,披上泰國隊球衣在經典賽資格賽出賽。這些例子說明了,WBC的遊戲規則允許、甚至鼓勵球員可以有多重的國籍選擇,只要符合主辦單位認定的條件(父母之一為該國公民或出生於該國、或其身份可依該國法律取得該國國籍或公民權),文化親近性、語言通不通、甚至球員本人的國族認同是什麼,都不見得是「穿上國家隊球衣」的必要因素。
即使是棒球實力深厚的日本和韓國,也在上一屆的WBC,破天荒納入了非本土出生球員增強戰力。美日混血努特巴爾(Lars Nootbaar)在2023經典賽稱職擔任開路先鋒角色,和其他日本隊友也相處融洽,最後不僅助日本武士隊奪冠,賽事結束後,他在日本、美國的人氣和知名度也跟著大漲,是非常成功的雙贏案例。而韓國隊雖然在預賽止步,但成功招募到韓裔美籍的內野手艾德曼(Tommy Edman),也算是走出了WBC人才多元化的第一步。
相較之下,台灣在上一屆的WBC,是20支參賽隊伍中,僅3支以「全本土」陣容應戰的國家隊之一(另外兩隊是美國和古巴),看似這是自詡為東亞棒球大國之一,對於本國人才的自信與堅持,但實際上,至少在WBC這項賽事,跨出國界招募人才已是國際潮流,這方面,台灣已經晚了別人一步。
但另一方面,沒有在台灣的棒球環境成長的球員,不見得完全理解國家隊球衣的重量有多重、打國際賽的壓力有多大,而球迷是否會因為他們的身份,而有差別的對待,也值得觀察。棒球不僅是台灣最受歡迎的觀賞型運動,長期以來,也被賦予了國族榮光和國家認同的意義,尤其在經典賽這樣的頂級國際賽事,一場比賽的輸贏、一次關鍵的打席或攻防,都牽動舉國球迷的情緒,球迷的期待和關注,遠大於一般的職業賽事,這可能是龍和費爾柴德在確定加入前,先要有的理解。而一旦表現不如預期、或者在場上發生要命的失誤(還記得上一屆表現失常的鄧愷威嗎?更早以前,蔣智賢在2008北京奧運對中國的再見失誤、馮勝賢在1999年亞錦賽對日本的關鍵內飛必死球失誤,都讓人印象深刻),當事人怎麼面對廣大球迷的責難和批評,也需要非常強大的心理素質。
雖說運動賽事本來就是有輸有贏,經典賽的層級向來非常難打,球員只要盡力在場上表現球技,比賽的結果常常不是單方面可以掌握,也不是每次都能夠盡如人意。但一旦結果不如預期,或個人表現與賽前期待有落差,台灣球迷如何對待這些「血統不純」的球員,會是明年經典賽時,可以好好觀察的重點。其實,不管是台裔、旅外、還是本土職棒出身,穿上國家隊的球衣,就是Team Taiwan的一份子,以成熟的心態一視同仁、面對比賽的勝負,並建立起和龍、費爾柴德,甚至其他優秀台裔球員的橋樑和信任,讓未來台灣在WBC的人才選項更為多元,會是比2026經典賽的比賽結果,更為重要的事。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