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0天逆轉美多年挺烏!川普政府對烏、對俄政策大轉向 事件經過一覽

烏克蘭多年來持續獲美歐盟友堅定力挺,未料在遭俄羅斯全面入侵即將滿3年之際,美國總統川普政府過去短短10天就把烏國邁向有利且持久和平的希望之路全給打亂。
以下為美聯社彙整的重大事件一覽:
● 2月12日:
川普(Donald Trump)與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在90分鐘通話中,同意展開協商以結束俄烏戰爭。這一步讓俄方大為欣喜,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卻示警,若烏方遭排除在外,將「極其危險」。
儘管川普旋即與澤倫斯基通話,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當天卻聲稱烏克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是不切實際的想法,並暗示基輔當局應放棄收復所有失土的希望。
川普政府執政下,美國對烏和對俄政策大轉向,速度之快但可能伴隨風險,這讓許多烏克蘭人憂心他們對自己國家的未來竟無置喙之地,也擔心一個由美俄強加在他們頭上的協定不僅將讓烏國喪失領土,未來還將面臨莫斯科更多侵略。
● 2月14日:
歐洲各國領袖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第一次有機會與川普政府成員接觸,盼能搞清楚川普因應俄烏戰爭的手段。
但讓他們大感意外的,包括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狠狠教訓歐洲各國一番,美國官員在援助烏克蘭上釋出不一致的訊息,以及暗示俄烏戰爭談判桌沒有歐洲的份。
范斯與澤倫斯基在慕尼黑會面時,澤倫斯基表示安全保障是他們參與任何俄烏停戰談判的先決條件。澤倫斯基還說,由於華府未明確提供安全保障,他已下令各級部長不可在任何讓美取得烏國稀土礦產的協議簽字畫押。
白宮一名高階官員則稱澤倫斯基拒簽協議之舉為「短視近利」。
● 2月16日:
慕尼黑安全會議最後一天,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開始疾呼歐洲各國領袖團結力挺烏克蘭。同時間,美挺烏立場搖搖欲墜之際,部分憂心忡忡的歐洲國家低調擬定一套派遣軍隊前進烏國的計畫,以協助執行所有未來與俄的和平解決方案。
● 2月18日:
美俄官員撇開烏克蘭和歐洲盟國,逕自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Riyadh)會談,並同意合作終結俄烏戰爭、改善美俄外交及經濟關係。這標記著美國外交政策的驚人轉向。
然而,由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白宮國安顧問瓦爾茲(Mike Waltz)、美國中東特使魏科夫(Steve Witkoff)為首的美國代表團堅稱,這4小時的會談意在評估俄方是否真心希望取得和平協議。
這3人公開表示,還沒有把確切提案放在談判桌上,且俄方是否有真心誠意要談判也有待觀察。他們更駁斥有關烏克蘭或歐洲被排除在外的斷言。
然而,烏克蘭埋怨自己未被納入利雅德談判,讓川普甚感不耐。川普的煽動性言論讓基輔又驚又怒之餘,似乎也與美國代表團3主帥所提出的保證相矛盾。
● 2月19日:
川普的言論,外加他19日在社群平台發文稱澤倫斯基為「獨裁者」,促使澤倫斯基反批川普部分主張為來自俄羅斯的「惡意假訊息」,還說希望川普團隊能夠「更接近事實」。
澤倫斯基說,川普活在俄羅斯設下「惡意假訊息的世界」之中。
美烏領袖互嗆歸互嗆,川普的俄烏問題特使凱洛格(Keith Kellogg)19日仍按計畫訪烏拜會澤倫斯基,部分觀察家認定,這將有助於兩國降溫。
● 2月20日:
凱洛格拜會澤倫斯基之後,原定舉行的會後記者會在最後一刻取消,烏方稱這是應美方要求調整。
● 2月21日:
迥異於先前幾天美烏的針鋒相對,凱洛格在社群網站X的貼文語氣十分友善,他聲稱與「烏克蘭高階領袖度過了漫長且緊張的一天」。
他說會談積極正面,還說跟他會談的是「一個處境艱辛、勇猛果敢的戰爭狀態國家領袖」以及「他手下的有才幹國安團隊」。
儘管如此,川普仍沒好話,聲稱烏克蘭拒絕美方提出的稀土礦產協議,讓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上周白跑了基輔一趟。
川普在接受福斯新聞電台(Fox News Radio)訪問時,除了對澤倫斯基埋怨烏方未加入利雅德會談一事漠然視之,也對普亭想要達成協議深信不疑。川普說,普亭「不需要達成協議,因為如果他想要的話,他可以拿下整個國家(烏克蘭)」。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