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貴在神速」陸媒評俄烏戰事點3大鐵律 專家:俄戰略失誤代價大

自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以來已持續三年多,陸媒最近一篇文章指出,俄羅斯的戰略失誤導致巨大的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代價。這些教訓對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上觀新聞引述軍事專家分析指出,俄烏戰事成為二戰後規模和影響力極為顯著的軍事衝突之一,對中國而言,這場戰爭凸顯了在戰爭決策中必須遵循的三大鐵律:戰爭貴在神速、當斷不斷、幹大事而不惜身。
這篇文章是站在俄羅斯立場分析並藉此評斷未來中國大陸遇到類似戰事時的推論。
文章稱,俄烏衝突的持續時間遠超預期,戰爭的拖延讓俄羅斯付出了慘重代價。首先是軍事上的巨大損失。
據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和其他權威機構資料,俄軍在衝突中傷亡人數78.3萬人,其中17.2萬人死亡、61.1萬人負傷,武器裝備損耗嚴重,包括數千輛坦克和數百架飛機被摧毀。這種損失不僅削弱了俄軍的戰鬥力,還讓外界對俄羅斯軍事能力的評價大幅下降。
戰爭的長期化還讓俄羅斯陷入了更不利的地緣政治局面。以芬蘭和瑞典為例,俄烏衝突爆發後,這兩個國家迅速加入北約,將北約勢力範圍直接擴展至俄羅斯的西北邊境。
根據北約官方資料,芬蘭的加入使北約與俄羅斯的陸地邊境線增加了1,300公里,大大壓縮了俄羅斯的戰略緩衝空間。
經濟上的代價同樣慘重。俄烏衝突前,俄羅斯的年度軍費約為600億美元,而到2025年,其國防開支預計將翻倍至13.5萬億盧布(約合1,343億美元)。
為了滿足戰場需求,俄羅斯不得不調整產業結構,將更多資源投入軍事工業。例如,一些拖拉機廠被迫停止生產民用設備,轉而生產坦克。這種調整雖然短期內滿足了戰爭需求,但長期來看卻削弱了俄羅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文章稱,俄烏衝突的爆發與北約東擴密切相關。從蘇聯解體後開始,北約逐步吸納東歐國家,持續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然而,面對北約的步步緊逼,俄羅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選擇了觀望,未能在早期採取有效措施遏制北約擴張。
俄羅斯曾有機會通過經濟手段影響歐洲國家的決策。例如,俄羅斯是歐洲的重要能源供應國,完全可以利用天然氣和石油資源與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家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聯繫,從而減少它們加入北約的動力。
俄羅斯在這一過程中顯得過於保守,未能充分發揮經濟手段的潛力。等到北約擴展至家門口時,俄羅斯才被迫以戰爭方式應對,這種「當斷不斷」的戰略失誤讓局勢更加複雜。
文章說,在俄烏衝突中,俄羅斯採取有限戰爭的策略,避免將戰爭規模擴大到北約成員國或其他地區。這種克制雖然在短期內減少了與北約直接衝突的風險,但卻讓北約看清了俄羅斯的底牌。美國和北約因此加大了對烏克蘭的軍援力度,包括提供先進武器和大量資金支持。
如果俄羅斯在戰爭初期採取更強硬的措施,例如宣布烏克蘭全境為戰區,或擊落進入烏克蘭領空的北約運輸機,北約可能會重新評估對烏克蘭的軍援風險。然而,俄羅斯始終未採取類似行動,讓北約的援助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這種克制還導致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大幅下降。北約成員國意識到俄羅斯並不敢將戰爭擴大到更廣範圍,因此在戰略上更加主動。這無疑讓俄羅斯在地緣政治博弈中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俄烏衝突不僅讓俄羅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為世界提供了深刻的警示。戰爭的拖延、戰略決策的遲緩以及克制策略的失誤,都讓俄羅斯在這場衝突中陷入被動。
文章最後強調,戰爭決策需要果斷且高效。拖延只會讓損失成倍增加,戰爭貴在神速。其次,面對威脅時要及時採取行動,「當斷不斷」只會錯失良機。最後,戰略威懾力的維護至關重要,幹大事不能惜身,必要時必須展現足夠的決心和行動力。
俄烏衝突的教訓提醒,戰爭從來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國家綜合實力、戰略決策和國際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未來,當面對類似的地緣政治挑戰時,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這些鐵律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