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樑/歲計賸餘是財政幻覺
行政院會上周通過總規模四一○○億元之「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除去九三○億元的「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專款,用於對應川普政府對台之「對等關稅」外,其餘三一七○億元,許多源自本屆立院先前刪減的預算項目,因此,草案亦或可稱為「被刪減預算復活特別條例草案」。
條例內容乏善可陳,並不值一哂;又,既是先前刪減的預算,要同屆立院打臉自己、通過「舊酒新瓶」的提案,只怕是天方夜譚。但讓人細思極恐的是,決策者對財政數據的不知與不解。
賴清德總統與卓榮泰院長表示,特別條例以「歲計賸餘」作為財源,並非舉債,所以不會債留子孫。很顯然,兩位國家領導人渾然不知,所謂的「歲計賸餘」,只不過是預算與決算作業中用以平衡收支的「會計科目」,並非政府在行庫中的帳戶基金;決算出現的「歲計賸餘」,並不表示國庫真的有相對應、用剩的現金。
以一一三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為例,由於稅收大幅超徵,導致歲入顯著大於歲出。在扣除債務還本後,所產生的「歲計賸餘」為一六四一億元。根據行政院的解釋,這是政府嚴守財政、開源節流及與國人共同努力的經濟發展成果,可做為未來特別條例的財源,這是非常嚴重的誤解。
首先,賸餘的數字極易受到操弄。課稅收入為歲入的主要組成;預算編製時,只消低估課稅收入,歲出就無法過度擴張。由於低估,實際執行預算時,所實現的課稅收入金額,自然會大於預算數,如此一來,決算時即會出現歲入大於歲出的賸餘情形;隨著課稅收入低估的幅度愈大,賸餘金額也就愈大。
因此,這種經由低估課稅收入所「製造」出來的賸餘,與政府宣稱的開源節流毫無關聯,反倒是財政紀律失靈、敗壞財政。更關鍵的是,中央政府的總決算賸餘,並不能直接反映整體國家財政狀況。
事實上,在上周行政院會中,同時也通過了「中央政府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四期特別決算」。根據該決算,歲入歲出短絀二○六七億元,全數以舉借債務彌平,所產生「歲計短絀」為二○六七億元,此金額遠超過中央政府總決算的「歲計賸餘」!
因此,不過是將「中央政府總決算」與「前瞻第四期決算」這兩本帳「一起算」。馬上可弄懂的是,雖然總決算有「歲計賸餘」,但如果將其拿來彌補前瞻計畫的財政缺口,仍有不足。所以,總決算的「歲計賸餘」,不過是打腫臉充胖子,其實是在前瞻計畫特別預算大規模舉債下「硬撐」出來的場面。
更有甚者,除「前瞻第四期特別預算」外,一一三年度尚有疫後特別條例、海空戰力提升及新式戰機採購三件執行中的特別預算,由於期間仍未結束,尚不須進行決算。若按預算數推算,這三件特別預算會產生的「歲計短絀」,恐將高達六六九一億元!
綜上清楚呈現,所謂「歲計賸餘」不僅易受操弄,且其本質不過是「會計科目」的數字,並不表示政府真的有多出來的錢可供支配。
遺憾的是,總統與閣揆並非財政專業背景,在行政官僚刻意包裝總決算中美觀的賸餘數字,並淡化特別決算中大規模舉債的操作下,往往會為「財政幻覺」所惑,誤判國家整體財政情況,進而作出嚴重錯誤的決策。
(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