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男/當AI來開示 人生三部曲
曾擔任過大學校長的好友老李最近跟我說,現在社會失序,各世代都有抱怨,上一代覺得下一代不成材,難以接班;下一代覺得上一代死不退位,長占茅坑。應該如何,才有機會導回正軌?他就問了AI。沒想到AI的回答讓他大吃一驚:
針對現在這個混亂的社會,AI提出三個建議:
一、應該讓老人去上班,因為他們有經驗、肯吃苦、起得早又不貪睡,每天五點自動起床;更不怕被主管罵,畢竟他們耳背聽不見;公司也可省錢,因為他們坐公車及捷運都不用錢。
二、中年人應該去上學,因為他們總是愛說:「很後悔以前沒有好好讀書」,如果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一定會好好的珍惜和把握。
三、年輕人應該去養老院,因為他們動不動就這裡痛那裡痛,上班像行屍走肉,每天都睡不飽。去養老院後,只要給他們一部手機,他們可以待在床上一整天,只需要吃一頓飯,之後等他們老了再去上班!
當聽完老李的轉述時,我差點把咖啡噴出來。這AI也太有「禪意」了吧?但冷靜下來想一想,這可能不僅只是笑話,更是一個讓我們反思的重要議題。
首先,在台灣一說到「高齡」,大家聯想到的就是醫療、照護、政府負擔。但其實現在的六十五歲,活得比以前的四十五歲還健康,還有豐富的經驗和判斷力。AI讓我們看到:「長壽」不應是國家的負擔,而是社會的資產;讓長者重新上工,不是一種壓榨,而是賦能,更是讓他們奉獻社會與傳承智慧的最好時機。
其次,讓中年人去上學,重返教室,可以重新定義學習的黃金期。「如果我年輕的時候有現在的腦袋,人生一定不同」,這句話你一定聽過;但AI建議你「現在還有腦袋啊,為什麼不再讀一次呢?」這提醒我們,「學習」不是一張大學畢業證書,而是一輩子的修練。尤其現在許多年輕新創企業最缺的不是會寫程式的大學生,而是能把新技術轉譯成商業價值的中年實戰家。
至於年輕人進養老院,或許有人覺得是諷刺,但也反映了Z世代正在提早進入疲勞人生的危機。許多年輕人廿五歲就開始焦慮未來、卅歲就開始掉頭髮、卅五歲就想退休。他們不像上一代有「逐步上升的職涯階梯」,面對的卻是一個高度不確定、斜槓、浮動的社會。壓力不是來自不夠努力,而是有太多可能,卻沒有一條清楚的路徑。
因此老李的分享,或許也可以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的節奏,不一定是「學習→工作→退休」,也許可以是「工作→學習→再創業→再學習…」各種可能。畢竟,人生不是一場一條直線的賽跑,而是一座多軌交織的轉運站,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搭乘不同方向的列車。世代之間也不應該是競爭與取代,而是接力與共走,這樣的社會才能夠和諧地穩定前行!
(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