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回不去了?專家:恐數十年難取消 1情況能解套

金融時報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在短短數周內發動大規模關稅突襲,形同抹去美國過去一世紀的貿易自由化歷程,對此專家警告,根據歷史經驗,除非川普將關稅視為談判籌碼,在獲得目標外交或貿易讓步後隨即撤銷,否則一旦貿易壁壘成立便難以消除,恐怕需要數十年時間才能回到原點,要是關稅成為美國主要稅收來源,那要撤銷更是難如登天。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專研貿易議題的教授厄文(Doug Irwin)指出,一旦設立貿易壁壘,往往難以消除,「能迅速增加的東西,不一定能快速下降」。
美國在1930年通過「史慕特-霍利關稅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被視為經濟大蕭條的導火線,儘管該法案在政權更替後受到檢驗,但厄文指出,「花了數十年才完全解除」。
川普最新祭出10%全面關稅與雙邊對等關稅,新規上路後將使美國整體進口關稅回到1909年以來最高水準。目前,各國在9日新規上路前仍有一小段空窗期爭取暫緩,但是10%的全面關稅看來幾乎沒有談判空間。
厄文認為,若川普政府將加徵關稅視為談判籌碼,藉此在其他貿易或外交議題上換取讓步,或許仍有降溫空間。他提到,1971年時任總統尼克森曾祭出10%的進口附加稅,迫使德國與日本貨幣貶值,「達到目的後,關稅也就撤掉了」。
不過,要是類似尼克森的策略未能奏效,關稅可能一留就是數十年。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美國針對輕型卡車的「雞稅」(chicken tax)。1960年代初,美國為報復歐洲對美國養殖雞的關稅,對輕型卡車課徵25%關稅,至今仍未撤除。這項政策重塑了全球汽車產業生態,導致美國車廠集中生產耗油皮卡,卻在油電小車與國際成長市場上錯失先機,從某種角度看反而傷害自身產業。
一旦關稅被明確用來保護本土產業、創造就業時,即便原本推動政策的政治動力消退,這些關稅也更容易「卡住」。
前美國財政部官員、貿易議題專家霍夫鮑爾(Gary Hufbauer)表示。部分原因在於產業會圍繞關稅形成新的利益團體;另一部分則是政府在降稅時傾向尋求對價,「因此不容易快速翻轉」。
此外,關稅在選戰中深得民心也是長年難以消除的原因之一。
薩塞克斯大學經濟史學者克萊因(Alexander Klein)指出,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為籌措財政而引入的關稅,即使不再需要後仍長期保留,因為它廣受選民與受保護企業階層的支持。他說,「歷史告訴我們,選民更在意保住自己作為勞工的工作,而非作為消費者的權益」。
不過,讓川普這一輪新關稅政策最有可能延續超過其任期的關鍵,可能在於關稅若成為聯邦政府主要稅收來源,就會變得更加難以取消。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肖特(Jeffrey Schott)表示:「如果川普政府真的打算用永久性關稅來支應減稅,那麼這些關稅將變得非常『僵固』,因為要取消它,就得改從其他地方加稅。」
聖塔克拉拉大學教授克里斯・米奇納(Kris Mitchener)則指出,若川普的目的是將關稅作為談判工具或刺激國內產業,這策略註定失敗,因為其他國家會發動報復,並「開始認為與美國簽下的任何政策都有可能被重新翻盤」。
但他也補充說:「如果10%關稅成了新常態、而且官方目標是稅收,那我不認為他們會想撤回。」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