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火拚卻離不開MIT? 紐時:兩國難擺脫對台灣晶片依賴

紐約時報16日報導,儘管美中兩國貿易關係持續緊張、互徵關稅措施不斷升級,雙方卻面臨一項無法迴避的共同挑戰:對台灣半導體的高度依賴。
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其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更是全球先進晶片製造的主導者。這樣的依賴關係,已成為美中兩國在科技與國安政策中的一項棘手課題。
美國與中國皆視台灣在晶片產業的領先地位為國安風險,並試圖強化本土晶片製造能力。然而,要在短時間內重建台灣數十年來累積的產業基礎,對兩國而言都是艱鉅挑戰。在這背景下,美中對晶片依賴的處理策略正逐漸出現分歧。
在美國方面,川普政府近期啟動對晶片進口的國安調查,可能為整個產業帶來新一波關稅衝擊。美國晶片大廠輝達(Nvidia)15日透露,政府已通知,未來對中國出口AI晶片需申請許可。川普也持續批評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中「奪走美國生意」。
相較之下,中國則選擇不同策略。中國一家國營背景的貿易協會上周發布指引,將部分高階晶片排除在對美關稅之外。專家指出,這項舉措反映出中國對這些晶片的高度需求,不希望貿易戰干擾技術進口。
此政策意味著,雖然許多高階晶片由美國企業如輝達、蘋果、高通與美商超微(AMD)設計,卻在台灣製造,中國不會將這些晶片視為「美國製造」,因此不會課以報復性關稅。
這與傳統貿易政策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晶片的「原產地」通常依照最後封裝地來判定,但中國此次改採晶片製程中電路圖樣(etching)所在位置作為認定基準,也就是台灣。
在吸引外資晶片製造方面,美中兩國同樣動作頻頻。拜登政府曾以聯邦補助金吸引晶片廠落腳美國,而川普則祭出關稅威脅,意圖逼迫台積電等廠商加碼投資。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的新策略實則削弱了美國歷屆政府想要復興本土半導體產業的努力。
智庫蘭德公司資深技術顧問古德瑞奇(Jimmy Goodrich)表示,「這是中國的一步妙棋,不僅大幅降低自身關稅負擔,也降低晶片企業在美投資的誘因。」
研究機構Omdia半導體研究總監何煇也指出,中國的新政策將間接受益於中芯國際(SMIC)等本土晶片製造商。
先進晶片的製造流程極為複雜,涉及多國供應鏈。許多美國企業僅負責晶片設計,實際製造則委由如台積電等廠商代工,原料可能來自日本,化學品來自中國,專用製造設備則購自荷蘭。晶片完成後還可能送至馬來西亞、中國等地進行測試,最終被安裝在iPhone或AI伺服器中。
台灣產業經濟研究服務處(TIES)研究員劉佩真指出,「晶片製程涉及多次加工與運輸,製造、封裝、測試環節錯綜複雜,讓課稅變得極其困難。」
目前全球大多數先進晶片仍集中在台灣生產,台積電等業者經過40多年深耕,已建立起完整產業鏈。川普早在任內就曾批評台灣在晶片製造上的「不公平優勢」,而中國如今選擇豁免台灣晶片課稅,則被視為對其技術依賴的間接承認。
台積電對此未作出回應。
隨著川普欲重新定義貿易規則,晶片每經過一道國界就可能被課稅,成本也因此節節上升。晶片材料顧問公司Techcet執行長尚羅伊(Lita Shon-Roy)指出,美中若無法達成共識,將使晶片與相關消費電子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稱「如果全球兩大經濟體無法妥協,只會拖垮彼此」,「目前所有人都在屏息以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