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躲美國關稅再出招!傳陸企鑽體系漏洞 刻意低報出貨金額

文件顯示,中國大陸製造商為迴避川普政府的關稅,正欺騙式地低報輸美貨物價格,利用美國當局始終難以監管的體系漏洞。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中國大陸化學品與包裝供應商都正提議為美國小企業,進行運送貨物的稅訖交易(delivery duties paid)。稅訖交易是允許出口商出應關稅成本的流程,供應商表示,能藉由這個程序刻意壓低運送貨物的價格或調整產品說明,從而大幅降低關稅成本。
物流平台Flexport執行長彼得森(Ryan Petersen)表示,正看到愈來愈多案例顯示,中國大陸工廠提議為企業支付關稅,接著以低於理應課徵關稅水準的價格,銷售產品到美國。
此舉可能弱化美國想以關稅吸引美國企業從國內採購產品的成效,但也可能讓美國消費者暫時免於日常用品漲價的困境。長期與從中國大陸進口產品美企合作的律師哈里斯(Dan Harris)指出,「這只是要躲避關稅」,雖然聯邦檢方會追究美國企業共謀從事這種行為,但若是由中國大陸業者進行,美方施力點不多。
武術裝備經銷商93 Brand老闆魯賓(Aaron Rubin)指出,他的中國大陸供應商已提議進行稅訖交易,支付額外關稅,「他們說,『我們將負擔100%的關稅』…我一毛錢都不用出」。魯賓等企業主已向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回報這種做法,擔心接受這類交易的競爭對手,會讓守法的企業陷於劣勢。
一位不願具名的加州食品製造商老闆表示,在川普提高關稅後,一家供應商提議修改發票上的銷貨成本,「幫我迴避關稅」,「我只能在裁員團隊或加入騙局之間抉擇」。
一些中國大陸業者也提議登記為「外國進口商」,從而能合法支付關稅。在主要經濟體中,美國少見地允許不在當地有據點的企業,只要繳納少數保證金,就能登記為進口商,當局因而難以執行高額罰款。一份2008年的政府報告發現,司法部很少追究外國進口商的詐欺行為,因為「不太可能在外國法院成功提起追收拖欠關稅的行動」。
德州美妝產品業者No Tox Life共同創辦人蜜佛德有從中國大陸進口一些瓶身等包裝,在川普政府2月首度提高陸貨關稅後,她詢問中國大陸供應商成本會因此增加多少,但多數供應商都回覆「您的價格不會上漲,因為我們將運用稅訖交易送貨,基本上是低報貨物申報(金額)」,並表示由於最近運輸成本跳增,運輸價格「可能稍微上漲一點,但比起關稅,上漲金額沒什麼」。
CBP則在聲明表示,會「透過結合法律當局、先進系統及操作程序執行關稅」,執法將包含法律允許的最高罰款」。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