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與日本喬好的貿易協議蠢爆了!克魯曼批:傷害美國製造業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美國總統川普本周得意洋洋宣布,已和日本達成重大貿易協議,再次印證川普是深諳交易藝術的高手?經濟學者克魯曼認為,這樁交易若以「爛番茄」評分只能拿零分,彰顯「實在很蠢的交易藝術」。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25日撰文說,短短幾個月,美國貿易障礙從平地變高樓,一反過去數十年來透過艱辛貿易協商好不容易達成的低關稅,一下子拉高到「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的高水準。許多企業原本認定,極高的關稅只是暫時的,會隨川普與世界各國敲定協議而回落。
然而,日本與川普政府達成協議後,仍面臨15%的關稅,較川普2.0政府上台前的平均1.6%大增。媒體報導預期,歐盟也將與美國達成類似協議。若是如此,看來美國對大多數進口課徵15%稅率將成為新常態,有些國家甚至面臨更高的關稅。
川普政府宣稱,這些關稅將由外國人埋單,但其實關稅負擔主要將落在美國企業肩上,那勢必會導致成本銳增。最近供應管理協會(ISM)對製造業採購經理人的調查顯示,表示成本已上揚的受訪者占比已升高。6月ISM製造業價格支付指數已升至69.7,顯示美國目前的成本通膨水準已躍上2022年夏季以來僅見的高點。
目前為止,關稅成本尚未充分轉嫁給消費者,主因是美企巴望關稅會降下來,所以願意先自行吸收。但一旦企業明白,即使與日本、歐盟等貿易夥伴敲定協議,關稅卻不降反增,這些成本勢必得轉嫁出去,屆時美國消費者就得受苦了。
川普誇耀與日本的協議 卻不知實在有夠蠢
與日本達成貿易協議,美國製造商為何愁眉苦臉,甚至火冒三丈?克魯曼說,因為與川普祭出的其他關稅合起來看,這項交易其實讓眾多美國製造商陷入更糟處境,比川普發動貿易戰之前的情況還不如。
最明顯的是汽車和零件產業。川普之前基於所謂國家安全理由,對所有進口車課徵25%關稅,包括從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
問題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汽車產品,通常美國製零件「含量」很高。日本車通常美製含量並不高。但今後,日本進口車只被課15%關稅,比加、墨進口車的稅率還要低。
儘管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進口產品有一部分可能豁免新關稅,視美國附加價值的占比而定,所以情況較複雜。但有一點可確定:在日本生產汽車,雖未給美國勞工帶來就業機會,繳的關稅卻比較低;在加、墨生產汽車,即使創造了一些美國就業機會,被課的關稅卻比較高。
不僅如此,川普還對進口鋼鋁重課50%的關稅,而這些材料在汽車生產成本的占比都很吃重。日本製造商卻不必支付這些關稅。
整體而言,美日貿易協議與川普其他關稅實施後,可能使美國與日本汽車製造商的競爭態勢轉而偏向對日本有利,或許其他產品也是如此。
這聽起來似乎愚蠢得令人難以置信,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趕在期限前交差 類似蠢協議可能接踵而至
怎麼會這樣?照理說,與重要貿易夥伴談判,美方代表想必是一群經驗豐富、技巧高超的談判員,且有一群經濟專家作後盾。但實際情況卻顯得非常「外行」。CNBC網站刊出的一張照片顯示,川普桌上擺著一張紙板,上面寫著這項協議中一項被大肆誇耀、卻可能沒什麼意義的條件--日本同意投資美國4,000億美元,但金額被川普用簽字筆劃掉,改成5,000億美元,最後宣布時又變成5,500億美元。若將來川普用簽字筆塗改天氣預報,也別太訝異。
由此可知,川普2.0貿易談判員或許對自己在幹什麼毫無頭緒,也未察覺在急於敲定協議下,同意的關稅條件竟會對美國製造業極其不利。
之所以這麼著急,是因為川普團隊之前誇口要在「90天內達成90項協議」,不料實際談成的貿易協議卻寥寥無幾,讓川普成為笑柄。所以他們現在十萬火急想趕在8月1日自訂期限前,做出一些重大宣布,以致對協議內容了解不夠。
克魯曼表示,其他國家已見到日本能從貿易談判中取得什麼樣的條件,近期內若有更多類似協議出爐,不令人訝異。那些交易會不會一樣愚蠢?或許是的。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