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自費醫療比率回到健保前 北榮副院長憂:弱勢更弱勢

全民健保實施卅年,收支失衡,政府抑制支出,使醫院往自費發展。前監察委員黃煌雄說,有醫院自費占比逾四成,違背健保初衷;北榮副院長李偉強說,新醫療科技導入慢,許多藥品醫材不敷健保砍價退出台灣,最終導致自費項目應運而生,而健保支付制度也讓醫護陷入血汗,為求生存,國內自費診所愈來愈多。
賴清德總統昨出席「健保卅周年永續研討會」回憶,健保實施前台灣民眾常「因病而貧、因貧而病」,成為惡性循環,健保上路至今,疑慮幾乎解決,且不斷擴充涵蓋對象,實施「健保特赦」,台灣健保覆蓋率逾百分之九十八。
不過,李偉強表示,實情是健保制度實施後,醫病關係轉為消費關係,且受總額限制,新醫療科技導入速度慢,重症醫療品質受影響,加上藥品醫材不敷成本退出健保市場,病人必須自掏腰包,國人自費醫療比率已回到健保開辦前的水準,「台灣醫療不平等加劇,城鄉差異也擴大,偏向弱勢族群更弱勢。」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說,台灣醫療支出明顯偏低,國人預期壽命與南韓相比,已發生「死亡交叉」,從比南韓多一年,到落後南韓二年,背後原因是每調漲保費必遇民意反彈,政府只能壓制健保支出,不敢大刀闊斧改變制度,不調整費率、不進行結構改革,僅依靠政府公務預算撥補,呈現「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窘境,非健保永續之道,除改革收入制度外,實施結合商業保險的「第二層健保」是解方之一。
長庚大學醫醫務管理研究所教授盧瑞芬表示,第二層健保是以「健保協同商保」為基本概念的健康政策險,在既有健保制度外,額外透過病人自費,強化醫療保障,並利用健保署行政平台,降低保費成本,以達成公私部門資訊分享,幫助商保業者,估算民眾的健康風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