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ICU密度全球第一 黃勝堅:臨終風氣不改再多病房都不夠

國內急診壅塞,背後原因是醫護出走、病房關床。北市聯醫前總院長黃勝堅表示,國內民眾及醫師對死亡議題不重視,病人最後一程在醫院的比率增加,台灣加護病房密度高居全球第一,仍一床難求,國內預立醫療諮商(ACP)的利用率不及1.5%,若臨終照顧風氣不改善,病房持續「照顧死亡」,開再多加護病房、安寧病房都不夠用。
黃勝堅表示,避免「無效醫療」,尤其是死亡前的無效醫療,醫院不該是生命末期照護的主要場所,台灣總死亡人數上升,民眾自然死場所,在醫療機構愈來愈多,已在2012年與在自宅死亡比率出現交叉,近年來在醫療機構死亡者增加1萬9030人,在自宅死亡者則減少8907人。
「醫院如果是生命末期照護主要場所,急診加護病房將人滿為患,醫病關係將會惡化,讓醫護流失更嚴重。」黃勝堅表示,醫療進步,過去送醫三天會過世的病人,如今送至加護病房還能存活三個月,但救命資源不該拿來延長死亡過程,加護病房不該成為製造痛苦的地方,否則將排擠救命機會。
去年死亡人數20萬人,預計2050年達31萬人,黃勝堅提醒,醫院不該是生命末期最後的照顧場所,若大家對死亡議題不重視,救命資源用來延長死亡,「死亡人數將超過預測值。」
民眾經過預立醫療諮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可決定自身臨終醫療方式,減少無效的維生醫療,不過,民眾必須自費3000元,簽署率低迷,不及1%。衛福部健保署給付特定資格住院病人,免費接受預立醫療諮商,但黃勝堅秀出數據,截至去年7月1日,符合資格的病人僅1.5%使用這項資源。
「政府不應設下門檻,讓窮人失去接受預立醫療諮商機會。」黃勝堅建議,衛福部應取消住院病人才能免費諮商的限制,若逐年投資,最大贏家會是全民,可降低無效醫療比率,同時透過居家醫療,讓照護場域回到家中,即可減少門急診病人住院量,呼籲健保署擴增居家醫療給付,以失能老人為目標對象。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ACP是了解民眾需求重要管道,建立符合民眾需求的醫療體系,是政府與醫界共同責任,不過,ACP執行率低最大原因就是費用問題,讓民眾卻步,以健保補助民眾使用ACP,最有機會克服困難,將設法逐步擴大給付對象。
不過,健保署長石崇良說,健保給付以生產、疾病治療為主,過去共擬會討論預立醫療諮商給付時,已有專家提出,給付ACP恐違背健保原則,盼以公務預算處理,後續才把免費ACP治療限制在住院,未來若要開放非住院病人免費諮商,建議考慮以公務預算為財源。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