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案情急轉直下…李威4度作證精舍命案「轉列被告」 住家遭搜索

經典賽/沒有退路!中華隊莊陳仲敖扛先發 西班牙派拉索出馬

嬰兒潮世代財產握緊緊 富裕千禧、X世代更願提早傳承財富

衛福部醫院急診壅塞會議3建議 洪子仁:緩不濟急

醫院急診壅塞嚴重,衛福部今天上午十一時再度召開會議,參與會議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衛福部提出三點討論,第一、希望擴大「在宅急症照護計畫」;第二、醫學中心應鼓勵急診患者下轉至區域醫院治療;第三、請醫院調整門、急診收治住院病人比率,直言這些方向對紓解急診壅塞,緩不濟急。本報資料照片
醫院急診壅塞嚴重,衛福部今天上午十一時再度召開會議,參與會議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衛福部提出三點討論,第一、希望擴大「在宅急症照護計畫」;第二、醫學中心應鼓勵急診患者下轉至區域醫院治療;第三、請醫院調整門、急診收治住院病人比率,直言這些方向對紓解急診壅塞,緩不濟急。本報資料照片

醫院急診壅塞嚴重,急診醫學會緊急發文,直指「今年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憂心問題持續下去,將引發急診醫護人員大規模離職,希望政府能夠正視並採取有效措施。衛福部今天上午十一時再度召開會議,邀請各醫學中心、急診醫學會等討論急診壅塞情形。

今天參與會議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衛福部為緩解急診壅塞,今天上午將舉行視訊會議,會議時間約100分鐘,並提出三點討論:第一、希望擴大「在宅急症照護計畫」,讓到急診施打抗生素的慢性病患,可以轉至基層診所或回到家中接受注射;第二、醫學中心應鼓勵急診患者下轉至區域醫院治療;第三、請醫院調整門、急診收治住院病人比率。

洪子仁指出,醫院急診壅塞問題複雜,但到醫院急診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人數很少,並非急診壅塞的主因,且這樣的治療氛圍還沒有形成,執行效果有限,「沒有那麼容易」,無法立即解決急診壅塞。

其次,要求醫學中心的病人下轉至區域醫院,礙於民眾追求大型醫院、名醫的迷思下,「病人寧願躺在台大醫院、新光醫院的急診走廊」,也不願意離開,這方面政府應提高強制力。

另外,衛福部提出調整門、急診收治住院病人比率。洪子仁說,這背後仍有問題,原因是醫院各專科病床、照顧人力有一定配置,無法內外科病床互收病人,且急診病人收治住院後,照顧量能增加,恐超過住院醫師及護理師的極限引爆不滿。

洪子仁說,急診壅塞原因之一,為受到超高齡社會影響,很多慢性病患者為尿路、軟組織感染等需要治療,但沒有病床收治住院,造成「急診住院化」,以新光醫院來說,主要為感染科、胸腔科、腎臟科、腸胃科四大科別,呼籲衛福部應建立急診待床系統,隨時監控急診待床人數,如果到達上限時,就讓病人轉院,或啟動醫護人力調度機制,但這需要挹注更多的經費。

洪子仁也建議,政府應挹注經費,健保給予給付,針對急診壅塞的醫院規畫專門處理「急診住院化」慢性病患的醫護團隊,讓患者不須立即住進病房,在急診就能獲得良好的治療,尤其是在現在季節變化,許多高齡長者罹患肺炎住進加護病房,造成加護病房一床難求的時刻。

衛福部長邱泰源將於下午三點舉行記者會,對外說明會議情形,以及針對醫院急診壅塞應如何因應。

洪子仁 衛福部 醫學中心

延伸閱讀

全台急診壅塞 台大雲林分院啟動調度機制:暫停門診住院成功降載

加護病床滿轉診病人可憐 衛福部:這一陣子會陸續發生

健保30周年 台灣健康指標落後日韓 專家籲適度調升費率

門診比率擬設上限 全台4成醫中超標 醫界批變相懲罰

相關新聞

嗆急診醫「小腦袋」挨轟下台 林靜儀親吐6字回應

全台急診「一床難求」,空前壅塞,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卻傳出在社群平台上跟急診醫師拌嘴,嗆對方「小腦袋」,該醫師傳出無奈決定離...

南部重症患者急送雲林開刀 衛生局證實:確實有該個案

一名麻醉專科護理師在社群平台貼文,指有重症患者因加護病房滿床,一路從高雄問了十多家大型醫院,最後緊急送到成大斗六分院開刀...

加護病房沒空床重症患者轉院病逝 衛福部還原事發經過

醫院急診壅塞嚴重,加護病房一床難求,引爆社會關注。一名護理師指出,有名患者被送到高雄一家醫學中心,但加護病房滿床無法收治...

急診塞爆…吳欣岱曝外科排不進、急診等嘸床一段時間了

醫院急診壅塞嚴重,急診醫學會發文直指「已達前所未有嚴重程度」,憂心將引發急診醫護大規模離職。心血管外科醫師、台灣基進北市...

醫:急診爆滿已非新聞 政府不願意面對真正的問題

這一波急診的慘況,全台從北到南都哀嚎不已,衛福部將針對急診壅塞狀況開會,討論止血解方。「急診醫師碎碎唸」今日PO文表示,...

急診壅塞醫護叫苦病人哭 邱泰源:調度病房+調健保給付

醫院急診壅塞嚴重,急診醫學會緊急發文,直指「今年急診壅塞情況,已達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憂心問題持續下去,將引發急診醫護...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