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會考國文/4大常考題型…文意理解就占8成 破解文言文、圖表有撇步

會考將屆,在此提供給各位考生一份簡單快速且高效的應試策略,除了可以在最後階段自我檢視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再做加強,同時也能避免在不必要的地方浪費心力!
「素養題」已邁入第三個年頭,題型與答題脈絡也漸趨固定。國文題目題幹字數愈長,題目資訊不但要「找得到」,更要「看得快」。另一方面,跨領域題目越來越多,有背有分的時代早已遠去,我們可以大致分類出題題型如下:
1. 形音義、成語:
令許多學生視為畏途的形音義,每年考3-4題,但其實如果認真一題一題去對照,就可以清楚發現,這部份90%都出在各冊習作和課後練習中,換言之,這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區塊!所以考前最後這段時間,務必提升相關熟練度,且要能夠清楚記誦,不能夠只是有印象,避免因混淆而誤落誘答陷阱。
2. 國學常識:
在素養題當道的當下,這部份幾乎被棄考,若有出題,也都只是出在第一層大條目的簡單觀念,且往往題幹中就會有清楚的相關說明,即使學生平時不太念書,只要基礎觀念明確,不用死記硬背,都能夠拿分。
3. 文法、修辭、詞語的判別:
主要常見是否能夠正確判斷詞性,以及不同的詞性所對應不同的翻譯。其他題型則是要學生判段四大句型、連接詞使用、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與斷句。這部分其中又以詞性為最重要!因為幾乎後面所有相關延伸出來的題目,都是以詞性做為基礎來解題,所以如果平時學習時詞性總是靠硬背,也許小範圍段考還不會發現問題,一旦以課外的句子考課內的觀念,誰是真理解誰是靠死背,高下立判!建議考生可以在這部份多下工夫,詞性實乃國文(尤其是文言文)的核心,有紮實的基本功,國文才能走得穩健且事半功倍!
4. 文意理解:
這部分是國文會考的重中之重,幾乎可以說整份考卷80%都是閱讀測驗和文意理解題!這裡我們又可以稍加細分為以下幾種題型:
(1) 文意填空:
把握最重要的原則:判斷的關鍵必在空格前後句,其前後句沒有出現的條件不選!
(2) 文意主旨:
答題原則為:優先看題幹最後一句,通常高機率最後一句中出現的訊息,就是選項中正確答案對應的關鍵字!
另外,要多注意在提及觀念或人事時地物時,在題幹和答案之間是否存在全集與交集的差異,比如「15-60歲的女性」其觀念不等於「全世界的女性」。像這類表述,往往就是陷阱所在!
(3) 文言文文意理解:
首先,因為文言文中常省略主詞和受詞,所以在閱讀題目時,首重釐清句子的「主詞」和「受詞」,文言文常常以此為出發點來設計題目,學生常在抱怨的「文言文看不懂」,其實絕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出在這裡,只要明確清楚分辨出是「誰」在說話動作,通常就能輕鬆掌握整篇文章想要達的內容。
再者,還需要多將課本中的文言文課文看熟!因為,很多會考文言文閱測和答案直接相關的句型都以從課文演變而來(甚至有時候一模一樣),課本中的句式如果熟練,在翻譯和理解上就占優勢。
(4) 圖表題:
這類題型,如果是長條圖,要釐清每個長條所代表的意義;如為表格,則需要和各選項中的關鍵字一一比對核實。再有就是文字轉圖、圖轉文字,都是在判斷關鍵字是否相符而已。這部分主要是需要細心、有耐心,最怕漏看或自以為是的妄下判斷,而忽視了題幹本身所給的條件。
若能以上述提點的核心概念作答,就是現今國文會考的不傳心法,反覆思考掌握,並能夠在臨場運用出來,必然高中!
最後,再提醒所有考生,近年的作文題目出得很活,平時也無從準備起,但是這不代表題目難寫,先破除這份迷思,才不會庸人自擾。108課綱之後的作文在出題上有明顯的意圖,即:所有題目都是混合體材,需要在文章前兩段先分析問題,並論述自己的想法和判斷;然後在文章中段展開論述或以自身經驗佐證,若能同時兼敘抒情尤佳。最後,重點不在「說什麼才是對的」,而是是否能清楚表達、自圓其說,且有深刻的論點和體悟,這樣就是一篇六級分的好文章!
素養國文答題重方法與觀念會通,最後這段時間,記得將近年歷屆試題練熟,熟稔其中的答題邏輯即可,不宜再寫坊間參考書上的各種難題,那些題目往往漏洞多,且出題概念也和會考不同,寫多了,無疑只是在最後會考時增加自己判斷上的困擾罷了。
祈望本文精要數言,讀者多加琢磨,必能切實幫助到各位考生更上層樓!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