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戰害台幣飆升 專家點出「央行2大問題」:沒有籌碼

台幣出現「升值之亂」,橡子園太平洋基金合夥人吳德威今日表示,現在台幣升值,反映是央行在操作匯率上缺乏彈性,主要來自於央行盈餘需上繳國庫以及過度持有美債,直言「央行沒有籌碼」。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今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已故大法官吳庚之子吳德威,討論對等關稅、台幣升值等議題。吳德威曾任網家集團PChome電子商務副總暨露天市集副總、阿里巴巴集團天貓海外台灣總經理及中職味全龍領隊。
吳德威說,川普現在大罵貿易逆差,把台灣列「骯髒15國」,好像處處欠美國。事實上,雖然帳面上台美貿易順差700億美元,但卻有兩大項目沒有列入,包括通訊網路服務(如Google、Meta、影音串流平台服務、外送平台、電商等),以及軍火貿易。如果把這兩項算進去,那就是台灣跟美國買更多東西,也就沒有貿易逆差招來對等關稅這個問題。川普用陳舊的關稅武器思維應對全球化,忽略全球分工事實,就算將晶圓廠遷到美國,但原材料以及最後的封裝程序都還是要回台灣處理,生產的效率及效益只會惡化。
針對台幣升值議題,吳德威指出,央行現在有兩大問題,第一是央行把原本可以操作匯率的工具都拱手讓人,尤其是盈餘繳交國庫。2000年開始繳交國庫變成央行的一種KPI,甚至有「國庫金雞母」稱號。但放眼世界央行,幾乎沒有央行盈餘要繳交國庫這件事,如以今年預計繳交的新台幣2000億來看,這會占中華民國政府歲入的10%,這個比例是美國的3.4倍、新加坡的5倍、韓國的14倍,以及日本的20倍。過度把盈餘繳交國庫,導致台灣在面對國際局勢高風險變動時,手上沒有足夠籌碼。
吳德威續指,第二則是央行買過多美債。央行如果要講盈餘、KPI來繳納國庫,就不應該只買避險用的美債,而應該買黃金、比特幣。央行長期保持低利息,壓低台幣匯率,造成如房價狂漲這樣的負面效應,直到2015年才開始做一些調節。在這之前台幣都很便宜,但副作用就是通貨膨脹。現在台幣漲回去,只是反映它本來就應該要有的價格。
吳德威說,台灣網路通訊產業被外資壟斷,缺乏互聯網韌性,所以面對實體商品為主的出口被課關稅時,影響甚鉅。而互聯網產業之所以弱勢,就是因為政府給外資太好的條件(例如酷澎、蝦皮等),卻都忽略對本土廠商的扶持。甚至,蝦皮台灣區負責人先前還被爆出透過新創不久的公司承接蔡英文的連任影片業務,獲利逾千萬,難怪現在蝦皮陸資爭議,民進黨卻不敢用趕走淘寶、愛奇藝的力道來趕走蝦皮。
何志勇分析,央行說台幣這兩日升值是因為外資對台灣經濟有信心,大買台股所致。在2024年外資大幅淨匯入達371億美元,破台幣1.2兆,但全年台幣還是跌了超過6%;2023年11月外資淨匯入112億美元(逾新台幣3500億),創下史上單月金額新高,台幣也才漲3.29%。而5月2日、5月5日兩日,外資淨買超台股總和僅600多億台幣,就算再加上匯入台灣但尚未買台股的外資金額,也很難衝高到近40年最高單日漲幅,近日台幣匯率飆升不符合經驗法則。
何志勇說,1980年代有美國主導的廣場協議,簽署後日圓升值超過二倍,日本出口壓力增加,日本國內資產上漲,導致最後的泡沫經濟,失落20年。如今台灣正面臨類似狀況,昨日央行總裁楊金龍的記者會支支吾吾,怕有難言之隱。賴清德總統親上火線解釋,應是代表自知民眾不信任政府。但政策不透明只會讓民眾更加恐慌,台灣人民有知的權利。
陳學聖表示,過去自己在立法院時,曾呼籲政府推動主權基金,讓台灣的熱錢能有更多海外投資。政府始終沒有反應,導致現在台灣面對全球風險時過於被動、缺乏韌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