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當沖都賠錢…不到1%能持續擊敗低成本ETF的市場報酬!「兩大缺點」曝光

在現代社會,擅長投資這件事似乎是一個「聰明」的技能,可以賺錢、又能改善生活。無形中,也逼著我們必須向他人看齊,要會投資、會交易、學會靠錢滾錢。
我認為,跟別人比較是一件很累的事。金錢的用途應該在於讓我們擁有自由,可以隨心所欲安排行程,享受這個世界,甚至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我不以當沖作為主要投資策略,是因為在我看來,當沖有兩大缺點。
缺點一:時間成本高
首先,當沖會耗費過多時間成本,讓我沒辦法把精力專注在提升專業、兼顧本業,或是投入真正有意義的休閒活動,更別說維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我不禁思考,要是利用當沖或短線交易策略投資,我到底是把投資當作提升生活品質的方式,還是把它當成另一份工作,不眠不休的加班?若以時薪190元計算,每天研究1小時、週休2日,1年的總成本就相當於4萬5,600元(190×5×4×12=45,600)!我認為,人生不該只有投資交易。作為上班族,當我們花時間研究投資時,容易排擠自己的本業、生活和休閒時間。
缺點二:損害報酬率
有許多研究顯示,頻繁交易將損害我們的財富。行為經濟學家梅爾.史塔曼(Meir Statman)引用瑞典的研究指出:「進出市場最頻繁的交易員,往往會因為交易成本和挑錯進出場時機,每年虧損帳戶總額的4%,而且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地幾乎都一樣。在全球19個大型證券交易所中,買賣頻繁的投資人比買進後長抱者,其投資報酬率每年大約落後1.5%。」
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學者布萊德.巴柏(Brad Barber)和特倫斯.歐丁(Terrance Odean),分析了美國大型網路證券商嘉信理財在1991年至1996年中6萬6,465個活躍交易帳戶。在這些人當中,最頻繁交易的投資人賺到了11.4%的報酬率,遠低於整體股市平均報酬率的17.9%,也輸給所有投資人平均的16.4%。在圖表9-1中,x軸從左至右1到5表示交易頻率由低到高,但是我們可以看見,投資人實拿的報酬率卻遞減(黑色)。
灰色則是投資人的交易頻率。交易頻率越高,代表投資組合改變得越頻繁,持有標的的時間就越短。最右邊是標普500指數的指數基金,也代表整體市場大盤。
從這張圖可以看到,交易頻率越低,績效就越高。這也是投資市場有趣之處:投資人越是什麼都不做,最後的報酬反而越多。
圖表9-1 交易頻率越高 報酬率卻越低
在另一份研究中,賓州加利福尼亞大學(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使用1992年至2006年間臺灣證券交易所的資料,針對當沖交易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平均而言,只有不到1%的當沖交易者能夠持續擊敗低成本ETF的市場報酬,且超過80%的當沖交易者實際上是虧本的。
因此,當沖、短線交易不僅不容易賺到錢,還會讓我們花費過多時間,到頭來工作、投資兩頭空,是典型的短期決策傷害長期報酬的實例。
不當沖賺更多
因此,我選擇捨棄當沖,改為長線投資。圖表9-2說明了投資股市持有時間長短,與賺錢機率的關係─隨著持有時間越長,賺錢的機率就越高。我們都希望能立刻有成果,但正如傳奇投資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所說:「投資追求的是一個長期的結果,而不是像在賭場一樣立刻就有回報。」
金融機構都希望投資人做出「聰明的操作」,但我認為股票是買來放,而不是用來買賣。我追求成為「長勝軍」,是長遠、確定的成功,而不是短期、最後卻可能失敗的「常勝軍」。
圖表9-2 投資時間與賺錢機率的關係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財富自由的階梯:5年賺到400萬,10年累積1,000萬。 我這樣精選ETF,年賺20%。》,作者:PG財經筆記 蔡至誠)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