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公督盟指「擋案王」 林思銘嗆:綠色打手在操弄資訊

公督盟指稱國民黨立委林思銘封殺124件國安法案,是「擋案王」,林回應,這是操弄資訊,委員會中一人一票如何靠他一人封殺?且期間內只開17次會議,如何「封殺124案」?公督盟監督應秉持客觀及中立,並了解委員會運作方式,不能淪為綠色打手。
林思銘批評,所謂「擋案王」說法不僅謠言惑眾,更是刻意操弄數字遊戲、操弄資訊落差、以偏概全的政治抹黑,完全站不住腳,公督盟這樣的行為根本就是綠色打手,應該更名為「只督藍白盟」。
林思銘說明,立法院程序委員會本質上是合議討論制,任何的決議,皆由各黨團所派定之程序委員會委員共19人,於會議中就各提案,依討論共識或在意見分歧時進行表決產生,每位委員於每次會議中投下自己的一票。他雖身為本屆第二會期的國民黨黨團書記長,但在程序委員會中,一樣僅有一票的權利,若靠他一人怎「封殺」提案?這樣的計算方式,是故意因人設算,或根本不知道運作方式而混淆視聽。
林思銘提到,根據立法院議事記錄,本屆立法院第二會期自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止,共召開17次程序委員會,如何在17次會議中「封殺124案」?實屬荒謬至極。公督盟如此操作,是否故意忽略了整體黨團運作與集體決策的事實,假監督國會名義,實打擊在野黨行鬥爭之實?
林思銘質疑,公督盟所謂的「擋案」定義為何?是投下反對票?主張暫緩列案?還是依法提出議程刪除?是否將同一提案多次暫緩列案重複計算?若僅因林思銘身為黨團幹部,便將所有決議責任一股腦推給個人,這難道不是典型的邏輯跳躍與造謠抹黑的政治操作?
林思銘表示,自詡為公民監督機構的公督盟,是否也應秉持客觀及中立?並應了解立法院各個委員會的運作方式,若認為程序委員會「不該擋法案」,是否也代表主張應跳過議案篩選程序、直接排案?但此舉正是違背程序委員會設立宗旨,也是變相實質審查的極端反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