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恐攻 印巴緊張再次升溫重點一次看
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的山城巴哈甘(Pahalgam)22日發生武裝分子朝觀光客開火,已知造成26死。克什米爾是印度與巴基斯坦間的領土爭議地帶,這起慘案讓印巴間的緊張再次升溫。
● 槍手血洗「小瑞士」 至少26死
華盛頓郵報指出,22日的慘劇發生在巴哈甘近郊風景秀麗的貝薩蘭山谷(Baisaran Valley)一處觀光勝地,貝薩蘭山谷素有「小瑞士」美譽。當時武裝分子從附近森林冒出後朝觀光客開火,當地警方表示已知25名印度人、1名尼泊爾人遇害。
由於遇襲旅行團所在地區只能步行或騎馬進入,目擊者表示,連將傷患送往最近醫院都非常困難。
印度媒體指禍首為「抵抗陣線」(TRF),他們是克什米爾境內反印度好戰團體,2023年被印度列為恐怖組織。但目前尚無確信證據能證明血案是這個團體所為。
● 克什米爾主權爭端 印巴潛在危機根源
綜合英國廣播公司(BBC)與華郵報導,克什米爾(Kashmir)是喜馬拉雅山一個民族多元地區,面積約22.3萬平方公里,以湖泊、草地和白雪山景等著稱。
1947年8月英屬印度依印度教與穆斯林人口所佔多數,分別獨立為印度、巴基斯坦,但位於印、巴北部的克什米爾保留獨立狀態,賦予選擇加入印巴任一邊的權利。當地上層王公貴族大多為印度教徒,希望加入印度,而下層平民大多為穆斯林,希望加入巴基斯坦。
當時克什米爾大君辛赫(Hari Singh)最初希望維持獨立,但1947年10月他選擇加入印度,換取印度幫忙抵抗巴基斯坦部落入侵,從而當年爆發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9年7月,印、巴簽署停火協議,依聯合國的建議設立停戰線,首次正式劃定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控制界線(即如今的所謂實控線,Line of Control)。
印、巴後於1965年再為克什米爾爆發第二次戰爭,1999年兩國又為當地爆發短暫而激烈的武裝衝突。幾場衝突下來始終沒能根本解決克什米爾領土爭議,後來印、巴兩國相繼自行宣布晉身核武國家。
印、巴迄今仍各自聲稱擁有克什米爾全部主權,但都只控制局部地區;國際也以實控線分別承認「印控克什米爾」和「巴控克什米爾」。
華郵指出,1980年代末期在當地反對派聲稱印度於選舉中有所舞弊後,印控克什米爾爆發大規模動亂,印度政府則報以在當地部署更多軍隊,以致印控克什米爾成為許多人權組織口中全球軍事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克什米爾也因此成為印巴長期潛在衝突的根源之一,多年下來上千平民死於暴力衝突。印度當局為此逮捕許多政治人物、律師與社運人士。追求獨立的克什米爾武裝分子不時以平民及印度軍隊為攻擊目標,印度當局再以鎮壓相向。
印度政府2019年撤銷印控克什米爾的特殊自治地位以後,華郵發現當地凡是被視為敢言、與分離主義分子關係密切者,都會被解職、監禁或遭封口。
● 恐攻適逢美副總統訪印
22日的貝薩蘭山谷慘劇是近年來當地最血腥的平民攻擊。2019年2月一個武裝團體襲擊印度的後備警察隊釀慘重傷亡,當時讓印巴緊張驟然升級,印度空軍甚至執行數十年來首次對巴基斯坦土地的空襲,隨後巴基斯坦反擊,擊落兩架印度戰機並俘虜一名飛行員。
這次貝薩蘭山谷慘劇適逢美國副總統范斯(JDVance)訪問印度,分析圈認為恐非巧合,很可能是肇事方欲乘機引起國際注意,例如2000年時一名槍手在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印前夕,在克什米爾一個村莊槍殺35名錫克教男子。
● 印度斷供水源巴基斯坦視同開戰 緊張螺旋升溫
在印度外交部先宣布要求所有巴基斯坦人幾天內離開印度後,兩國針鋒相對地互相撤銷對方公民的簽證。印度外交部次長唐勇勝(Vikram Misri)23日晚間告訴媒體,印度將暫停一項兩國間的重要水源條約,「直到巴基斯坦能明確、永久地停止支持跨境恐怖主義」。
由世界銀行(WB)於1960年監督下簽署的「印度河水資源條約」(Indus Water Treaty),賦予兩國共享印度河流域水資源權利,多年來被視為印巴間合作的典範。印度之舉被巴方形容為「水資源戰爭行徑」。
印度目前關閉兩國間的主要陸路邊界,巴基斯坦則中止與印度貿易並關閉領空,禁止所有印度擁有或營運的航空公司使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