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凶殺率 拉脫維亞連9年居首 法國故意殺人案最多

拉脫維亞自2016年以來一直是歐盟凶殺率最高的國家;圖為拉脫維亞老城區Ratslaukums廣場。(圖/123RF)
拉脫維亞自2016年以來一直是歐盟凶殺率最高的國家;圖為拉脫維亞老城區Ratslaukums廣場。(圖/123RF)

歐洲統計局(Eurostat)23日公布年度凶殺案數據,2023年歐盟警方共記錄3930起故意殺人案件,較2022年增加1.5%;相較於其他歐盟成員國,拉脫維亞(Latvia)凶殺率為每10萬居民4.2人居首。

歐洲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歐洲的故意殺人案件數量在過去10年整體呈現微幅下降趨勢,與2013年(4635件)相比下降了15.2%。

歐洲統計局指出,故意殺人是指蓄意且非法地殺害他人,表示行為人有造成死亡或重傷的意圖,但不一定事先有預謀。

從案件總數來看,法國(887件)的故意殺人案為全歐盟最多,其次為德國(661件)與義大利(338件);最少的則是馬爾他(2件)、盧森堡(4件)與賽普勒斯(10件)。

拉脫維亞人口約186萬人,在2023年通報的凶殺案件為79件,高於鄰近的立陶宛(69件)與愛沙尼亞(18件)。事實上,拉國凶殺案總數也超過許多人口比該國多的國家,例如捷克(68件)、希臘(76件)、匈牙利(69件)、葡萄牙(74件)、斯洛伐克(62件)、芬蘭(64件)與克羅埃西亞(26件)。

拉脫維亞自2016年以來一直是歐盟凶殺率最高的國家,2023年該國凶殺率仍明顯高於歐盟其它國家,凶殺率為每10萬居民4.2人,是唯一超過4人的國家。歐盟內凶殺率最低的國家為馬爾他、義大利與瑞士。

根據拉脫維亞公共媒體(LSM+)去年關於凶殺率的報導,拉脫維亞女性遭家庭成員或親密伴侶殺害的比率上遠高於歐盟平均。2022年,該國每10萬人中有2.19名女性死於此類凶殺事件,約為歐盟平均值的5倍,顯示該國家庭暴力問題嚴重,且相關保護與預防機制可能不足,是拉脫維亞凶殺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歐盟推動內部安全戰略,擴大歐洲刑警組織權限應對跨國威脅,同步推出配套措施的「ProtectEu」等組合拳,在六大行動領域助力打擊有組織犯罪與網絡犯罪。

歐盟委員會主管安全事務的執行副主席維爾庫寧(Henna Virkkunen)直言,現行法律框架已難以應對新型安全威脅:「混合威脅往往具有跨境性、模糊性和技術複雜性,現有機制無法有效追蹤資金流向或溯源網絡攻擊。」她強調,歐洲刑警組織將轉型為具備實戰能力的警察,未來可直接介入跨境行動協調,並在反恐、打擊有組織犯罪等領域強化技術賦能。

此外,歐盟同步推出「ProtectEU」戰略計畫,與「國防白皮書:2030戰備就緒」(Readiness 2030)、「危機應急戰略」(Strategy on crisis preparedness)形成政策組合拳。該計畫核心在整合歐洲刑警組織、歐洲司法合作組織(Eurojust)及歐盟邊境和海岸警衛隊(Frontex)三大機構資源。

相關新聞

金正恩執政興建的第一個住宅區 北韓53層「銀河塔」居民擔心大樓會垮

自由亞洲電台(RFA)韓語版24日引述來自北韓內部消息報導,平壤未來科學家大街一棟53層公寓大樓的居民據報擔心大樓可能倒...

莫斯科巨大爆炸「烈火吞噬轎車」 俄軍總參謀部高階將領被炸死

莫斯科附近一輛停放的汽車今天遭爆炸裝置炸穿,造成俄羅斯一名高階將領喪生。負責重大犯罪調查工作的調查委員會(Investi...

厄瓜多規模6.3強震!商家招牌被震垮 建築二樓整堵牆掉街上

路透報導, 歐洲與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25日表示,厄瓜多海岸附近發生了規模6.3的地震,地震深度為23公里。

喀什米爾恐攻釀摩擦 印度、巴基斯坦邊境開火互嗆

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22日發生恐攻,至少奪走26條人命,印度情報顯示,犯嫌為巴基斯坦恐怖分子,發生摩擦後,印度、巴基斯坦邊...

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25週年:倫敦在全球文化地位的提升

位於倫敦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是舉世知名的當代藝術聖地,而今年2025年,恰是泰特現代美術館現址開幕的25週年。美術館建築本身是一座廢棄的發電站,矗立在倫敦市中心,在2000年5月11日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揭幕——儘管當時女王對館內展出的藝術品有些不知所措。今年5月9日至12日期間,泰特也將舉行一系列從白天到黑夜的慶祝活動,帶領觀眾見證泰特對於界限、對於藝術、對於看待世界眼光的突破。

歐盟凶殺率 拉脫維亞連9年居首 法國故意殺人案最多

歐洲統計局(Eurostat)23日公布年度凶殺案數據,2023年歐盟警方共記錄3930起故意殺人案件,較2022年增加...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