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本田合併案 底特律的照妖鏡
在聖誕夜前,日本本田汽車和日產汽車宣布進行合併,將成立一家聯合控股公司,日產持股的三菱汽車也可能納入。雙方計畫在2025年6月之前簽署協議,並在2026年4月之前獲得股東批准。由於本田汽車規模較大,將在控股公司董事會中占有多數。
達成合併協議,意味著要用關閉工廠和裁減員額來節省成本,監督汽車業的日本當局稱這項合併案是「積極的進展」,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日本可能更無法接受被外國企業收購。
這項合併案雖能創造出全球銷量第三大的汽車集團,但仍將面臨一系列艱難決定,主要是關於兩家車商各自原有車型的競爭,以及各別在美國工廠的職位去留問題。
合併後哪些車型能夠存續,將直接影響未來的營業績效良窳與生產線的運作。兩者的車型其實並非互補,存在著很大的重疊。例如,在美國,本田雅閣在轎車領域與日產Altima競爭,而本田CR-V在跨界車領域與日產Rogue競爭。
不過未來本田和日產仍然可能繼續獨立運作,例如美國市場的另一組競爭對手:現代和起亞都隸屬於現代汽車集團,但在美國各自獨立運作。而這兩個品牌的產品都受益於智慧平台、早期產品開發和共享零件。即使兩者都推出相同車型競爭,但這兩個品牌已在市場上開闢出足夠共存共榮的空間。
而最直接對美國造成的衝擊則是,兩家業者是否會裁員?本田在美國的12家工廠擁有超過2.3萬名工人,而日產在美國的3家工廠擁有約1.5萬名工人。兩家公司在合併記者會上表示,它們預計將「優化」這些製造工廠,裁員的言外之意已十分明顯。本田的工廠主要集中在俄亥俄州、印第安納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和阿拉巴馬州,而日產的工廠則位於田納西州和密西西比州。
業界普遍預期這項合併案,對底特律三巨頭短期內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日產的目標是透過利用本田的規模銷量來降低零件和製造成本,但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生產新產品並找到新市場來實現目標;而本田可以藉合併可以新增原屬日產強項的車型產品線,特別是輕型皮卡和SUV。因此除非本田之後推出中型皮卡或全尺寸SUV,美國的車廠如福特、通用汽車和Stellantis才可能會在這個它們最賺錢的領域面臨競爭。
這也意味著底特律三巨頭的策略,短期內不會調整,因為本田與日產合併後的效果還不確定,川普明年1月上任後的關稅風暴,則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再者,並非所有汽車合併都進展順利,Stellantis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
相對於美國品牌,合併案對美國消費者的直接影響可能十分有限。汽車專業機構Cox Automotive執行分析師基廷(Erin Keating)坦言,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普通消費者不太可能注意到合併帶來的任何影響:「老實說,我懷疑相當一部分普通民眾甚至不知道日產是Infiniti的母公司,或者Acura是本田旗下的次品牌。」
對美國汽車業者而言,本田與日產的合併也是一面值得自我省思的鏡子。如果不能及早過渡至電動車或混合動力車產品線,遲早會將市場拱手讓出。即使川普拿關稅當武器來提高美國本土產能,也只是延後,而不能改變汽車業的轉型趨勢。
本田和日產的合併計畫,凸顯出比亞迪等中國汽車製造商的崛起,如何迫使汽車業積極尋找成本節約和擴大規模。這些中國汽車製造商正在電動車領域對競爭對手施加巨大壓力,預計壓力會愈形加重。中國車企最大的優勢不是規模,而是速度:新車型的開發時間低於三年,是外國公司所需時間的一半。日本、美國或歐洲的傳統汽車製造商全都尚未找到如何跟上中國汽車製造商創新步伐的方法。面對這種情況,全球汽車產業正在加速整合,未來勢必將會出現更多像是日產和本田這樣的組合。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