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疲弱下 OPEC+大幅增產誰消化?能否落實也待觀察

OPEC+意外宣布8月大幅增產,導致國際油價周一走跌,加上美國關稅前景不明,市場擔憂全球經濟成長受到衝擊,拖累需求展望。
截至台北時間上午11點27分,布蘭特原油期貨下跌47美分,報每桶67.83美元,跌幅0.7%;美國西德州原油下跌0.95美元,報每桶66.05美元,跌幅1.4%。
石油輸出國組織及夥伴國(OPEC+)上周六同意,8月起每日增產54.8萬桶,遠高於OPEC+決議5月、6月和7月每月增產的41.1萬桶。
Evans Energy分析師伊凡斯(Tim Evans)在報告中指出:「增產幅度擺明積極競爭市占的態勢,也願意承受油價和收入下滑的壓力。」
RBC Capital分析師克羅夫特(Helima Croft)指出,這次決策等於將八個OPEC成員國每日自願減產的220萬桶近八成供給重新釋出市場。
不過她補充,實際增產幅度至今仍低於原先規劃,大部分增產主要來自沙烏地阿拉伯。
為展現對石油需求的信心,沙國周日將8月外銷亞洲主力產品「阿拉伯輕原油」價格調漲至四個月來高點。
高盛分析師預測,OPEC+在8月3日下次會議上,將宣布9月再增產55萬桶/日。
此外,美國官員雖表示關稅措施將延後上路,但未公布細節,這讓油價受到壓力。
OPEC+決定加快原油增產步調後,路透專欄作家羅素(Clyde Russell)指出,市場關注兩大問題:誰會消化這些額外原油?OPEC+究竟會不會真的出口他們宣布要生產的這些額外產量?
羅素提醒,OPEC+預設的前景恐怕沒那麼樂觀,像中國大陸在內主要消費國的需求成長依舊疲弱。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今年前五個月原油進口量幾乎沒有增加,官方數據顯示僅小幅成長0.3%,約每日增加28,500桶,總量達到每日1,110萬桶。
羅素指出,縱使大陸6月原油進口量可能表現強勁,但背後原因其實並不那麼樂觀,主要是煉油廠在先前安排6月到港貨時,當時油價較低,因而進貨量高於實際煉製需求。
油價走弱帶動亞洲地區6月原油進口增加。亞洲約占全球海運原油六成,LSEG預估6月進口量達每日2,865萬桶,創2023年1月以來最高。但關鍵在於,下半年亞洲進口量是否還會繼續增加,6月的強勁動能是否已告一段落?
目前看來,實際產量仍落後於增產配額。根據路透7月4日公布的調查,OPEC+中的五個OPEC成員國6月實際增產每日26.7萬桶,未達原先核准的31.3萬桶。
羅素認為,接下來關鍵在於沙國的動向。身為OPEC+最大出口國,沙國擁有最多閒置產能,也是最有能力進一步增產的國家。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