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冷氣團影響至下周一 228連假迎舒適溫暖好天氣

家事分工影響生育率!諾貝爾獎得主揭關鍵主因 看「這國」就知道

哈佛經濟兼歷史學家戈丁於2023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圖/路透
哈佛經濟兼歷史學家戈丁於2023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圖/路透

韓國先驅報引述華盛頓郵報報導,南韓女人每天平均做家事的時間比男性多出近3小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戈丁(Claudia Goldin)指出,如此嚴重失衡的家務分工型態,正是南韓淪為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的主因之一。

戈丁研究女性勞動力市場數十年,於2023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女性獨得該獎項的第一人。

戈丁去年12月發表最新研究,以「嬰兒與宏觀經濟學」(Babies and the Macroeconomy)為題,探討為何部分國家的生育率穩定處於每位婦女約生育1.6個孩子,反觀南韓、日本和義大利等國則下滑到最低水準,每位女性平均生育低於1.3個孩子。

南韓是這項研究中最顯著的例子。南韓2023年生育率僅為0.72,遠低於出生替代率2.1。儘管南韓政府為此祭出利多政策,比如補助金、增加父母假期和補貼托兒服務,效果卻相當有限。

戈丁的研究表明,生育率低的核心問題出在日常家庭結構,單靠政策無法解決。她指出,南韓女性即使有全職工作,在家依然承擔超出比例的家務和育兒負擔。

分析指出,南韓女性每天從事無償家務的時間比男性多出2.8小時;反觀瑞典,兩性家務時長差距僅0.8小時,而瑞典每位婦女平均生1.7個孩子。而法國,兩性家務時差為1.5小時,生育率是1.87,是南韓的2倍多。

戈丁將兩性家務時差歸咎於停滯的家庭期望。儘管南韓自1960年代以來經歷快速經濟成長和現代化,女性獲得高等教育和就業機會,社會對於女性家庭角色的期望卻沒有改變。

戈丁說:「快速的經濟增長將民眾推向現代化,卻並未改變他們周圍結構。在南韓,家庭中的性別角色仍然停留在過去。」

南韓 日本 生育率

延伸閱讀

I人太多?瑞典女孩赴日1個月好吃驚:日本人好像活在自己世界

北韓高層溫泉縱慾!「浴場性招待」極樂生活曝光 金正恩震怒下場慘

擔憂被以六四事件照片回敬? 陸山東泰山放棄亞足聯冠軍精英聯賽

王大陸「閃兵」看法兩極!韓網驚「1年也要逃」 陸網挺:叫大陸還當灣兵

相關新聞

愛與酒的體驗:《伊朗》與蘇菲主義詩歌

蘇菲主義(Sufism)是在11世紀出現的獨一無二的神秘主義運動,這是其首度掀起巨大浪潮。蘇菲主義是一個複雜又大規模的現象,它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表現出不同的面向,存在於11世紀的小亞細亞到北非,直至今日的巴基斯坦等地。它的來源是模糊的,但從一開始,神秘元素就是伊斯蘭教的一部分,例如有些人說穆罕默德在麥加城外的曠野中得到《古蘭經》的神啟就是一個神秘事件。蘇菲主義的精要是尋求準確又適當的個人精神體驗,在神意的存在中放棄本我和各種俗念、雜念。

雇主逃跑、拋下幫傭:黎巴嫩戰火中的移工

戰火燃燒逾13個月的黎巴嫩,終於迎來停火。曾經繁華的土地上,除了居民,還有一群長期被忽視的人,苦痛鮮少有人聽見。移工、性小眾——被社會邊緣化的身影,從未真正融入主流,在戰爭陰影下成為最無助的存在。當炮火擱置,所謂「和平」是否只屬於某些人的平靜?獨立記者陳彥婷走進被遺忘的角落,記錄在真主黨與以色列戰爭中遭遇滅頂之災的移工與性小眾。戰爭結束了,但社會的裂痕未必痊癒。遺落在時代縫隙的弱勢群體,如何在未來的黎巴嫩找到一席之地?

札幌「鏟雪體驗活動」超熱門!玩1次要價5萬 中港旅客超愛

綜合日本媒體報導,在北海道札幌,一項以「鏟雪體驗」(日語:雪かき体験)為主題的旅遊活動近日在海外旅客中大受歡迎,特別吸引大量來自中國及香港的旅客歡迎,更不惜花費高達25萬日圓(約新台幣5萬4千元)只求體驗鏟雪的辛勞。

勸阻違停遭恐嚇!京都百年古寺住持憤怒:無法與外國遊客共存

據日本媒體AMEBA Prime報導,該寺住持近日在社群平台X發文,描述一輛來自大阪車牌、駕駛為亞洲臉孔的觀光客違停在寺廟參道前。上前勸導時,竟遭對方怒罵並威脅,讓他直言:「已經不可能共存了。」引發日本網友熱議。

米價飆升! 陸女「今天限定」高價轉賣牟利 日政府破紀錄釋米救市

日本近期米價持續高漲,農林水產省已在2月14日宣布將釋出政府儲備米21萬噸應急,此次釋出的米量為歷年來最大,甚至高出東日本大震災時的4萬噸和熊本地震時的90噸。日本政府為了促進市場流通性而釋出儲備米,也是歷年首見。

百圓迴轉壽司幾乎消失!成本節節高升 日本業者多管齊下留客

每盤100日圓(約台幣22元)的迴轉壽司曾是平價美食的代表,日本媒體FINANCIAL FIELD報導,近期多家大型連鎖迴轉壽司店相繼調漲價格...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