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緩失智靠這招!養成「1習慣」是預防關鍵 研究點出3大好處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學習第二語言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無論當事人的職業、教育程度等背景因素如何,雙語者平均比單語者晚5.4年出現症狀,顯示語言能力對大腦健康有正面影響。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一直是科學家們急欲探討的課題。
根據外媒「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近期的磁振造影(MRI)研究發現,雙語者的大腦體積較大,這可能是他們較能抵抗失智症的關鍵因素。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學者菲利浦斯(Natalie Phillips)解釋,腦容量較大的人在經歷老化損傷時,能夠承受更長時間的退化過程,避免過早達到失智症的臨界點。
科學家還發現,雙語者的大腦在語言及記憶相關區域的腦細胞較多,學習和情感控制的區域也較發達。當大腦因疾病退化時,能透過不同神經通路維持認知功能,減緩思維衰退。研究進一步指出,持續使用兩種語言能增強決策、注意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並提升大腦的適應力,即使在成年後開始學習新語言,仍然能刺激腦部運作以延緩認知退化。
美國伊利諾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語言學家馬里安(Viorica Marian)說明,即使是成年後或老年時學習新語言,對於刺激大腦保持思維敏銳仍有助益,因為學習第二語言的時間越長,大腦的神經網絡就越活躍,進而降低失智症風險。
此外,磁振造影的結果顯示,雙語失智症患者的大腦海馬迴(負責記憶的區域)活動下降幅度較小,代表雙語能力有助於維持記憶功能,而不只是單純讓大腦變大。
不過,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神經科學家畢里史托克(Ellen Bialystok)也提到,雙語能力並不能完全預防失智症,僅是有效延緩發作時間。他補充,當雙語者最終出現認知障礙時,其退化速度可能較快,但這種現象的出現時間會較晚,讓家人有更多時間做準備。
隨著全球高齡化趨勢加劇,鼓勵學習多語言不僅有助於個人健康,也對公共醫療系統帶來正面影響。專家呼籲,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學習新技能,可降低約40%的失智症風險。無論年齡大小,積極接觸不同語言,都能強化大腦認知儲備,延緩失智症的發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