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川普已成「放羊的孩子」放話股市還是續漲?他曝市場態度變了

星巴克「買一送一」加碼!再延長2天、一樣有星冰樂

加拿大執政黨自由黨預計贏得大選!拒讓川普「將加國變美51州」

【專家之眼】誰是贏家?川普浪潮下的美中科技對抗

川普主義帶動全球經濟與科技體系重組,中美結構性對抗將長期存在。(美聯社)
川普主義帶動全球經濟與科技體系重組,中美結構性對抗將長期存在。(美聯社)

自2016年川普1.0開始,美中關係迅速由競爭升級為系統性對抗,「川普主義」透過關稅戰、科技封鎖及重組供應鏈等手段,試圖鞏固美國霸權。如今川普2.0,其核心目標首先是連任,以便接收自己的政策成果,日前川普2028的商品已經出爐,這也符合筆者在今年2月底的預言。再者就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及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其他一切作為都是為這三大目標服務,而這三大目標也是互為因果、相互為用。

川普可能訴諸修憲、動用《國家緊急法》或《叛亂法》延長任期,川普甚至可以選副總統的身份回鍋總統,繞過憲法第22條修正案,並藉助保守派大法官支持。他運用「拋歐入亞」策略,聚焦東亞與兩岸,甚至有意聯俄制中、還在格陵蘭與巴拿馬等地追求戰略利益。

川普政府的經濟戰略主張「國防-關稅-美元」三位一體,強調國安優先,對中商品課徵高額關稅、發行百年期國債並促美元貶值,以打擊中國出口與強化美國製造。儘管川普高舉「對等關稅」,試圖促進製造業回流與改善貿易逆差,但短期內物價上升、民生受壓,引發國內反彈。

中方則提出「雙循環」發展模式,致力於技術自主與擴大內需,並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多邊經貿合作以應對封鎖。但中國內部亦面臨房市泡沫、青年失業、資本外流等挑戰,需結構性改革與創新轉型。

此外,科技戰成為美中對抗核心,美方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加強出口管制,中國則加速研發國產AI與半導體技術,並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以分散風險。儘管中美貿易總額仍達數千億美元,雙邊經濟高度互賴,雙方逐步推動「去風險化」而非全面脫鉤。

面對此新情勢,台灣作為第一島鏈核心,戰略地位升高,美中雙方皆高度關注。台灣應發揮戰略彈性,維持自主防衛並強化國際合作,同時恢復有限的兩岸交流,降低衝突風險。AI技術已成戰略競爭焦點。美國主導基礎模型發展,中國則由百度、華為等企業推動本土創新,廣泛應用於軍事與社會治理。

今年4月,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訪中,展現科技企業在地緣政治下維持市場彈性與技術中立的努力,對台灣企業具有重要啟示。北約自2021年起也積極發展AI戰略,融合軍民資源應對混合戰與資訊戰,協助烏克蘭強化抗俄能力,並預示未來AI將深刻影響兩岸博弈。

總結而言,川普主義帶動全球經濟與科技體系重組,中美結構性對抗將長期存在。台灣須靈活因應,強化科技優勢並深化交流合作,特別是在AI等非敏感領域,才有可能在新冷戰格局中開創和平穩定的新局。

分散風險 川普 美國

延伸閱讀

英業達衝AI 啟動美國製造 除了和碩 台灣代工廠幾「全員到齊」

路透調查:川普關稅衝擊 全球經濟展望從強勁成長轉為面臨衰退風險

執政百日宣傳邊境政策 白宮估美國有2千萬非法移民

IBM未來五年擬投資美國1,500億美元 對齊川普政策

相關新聞

就職百日支持度創80年新低! 川普怒嗆「假新聞假民調」

美國總統川普執政將滿百天之際,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新民調顯示,川普支持度只剩下41%。對此,川普發文回應,這些...

失誤反成幸運!買彩券店員拿錯張 男子一刮竟中頭獎3240萬元

有時候,錯誤反而成為好運的開端!

加大驅逐非法移民力道 川普下令卡車司機須精通英文

美國總統川普執政即將滿百日,川普28日簽署3項行政命令,再度緊縮移民政策,加大驅逐非法移民的力道,包括要求司法部和國土安...

震驚、混亂、太過火 川普百日為何被評為失敗?

美國總統川普第二任的頭100天將於4月29日結束,他上任後簽署了139道行政命令,打破了小羅斯福總統的99道史上最多紀錄,以最快的速度改變了美國和世界,人們常用「震驚」(shock)、「混亂」(chaos)、「擾亂」(disruption)、「太過火」(go too far)和「失敗」(failure)來形容川普的頭100天。川普說了什麼驚人之語,做了什麼驚人之舉,為何說他太過火和失敗?

川普誇耀「投資美國」政績 找黃仁勳等CEO赴白宮高調背書

白宮官員透露,來自輝達(Nvidia)、嬌生、現代汽車、豐田汽車與軟銀集團等公司的20多位執行長和高層主管,預定周三(3...

川普執政百日 印太戰略仍不明 學者籲:別再自居受害者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滿百日,但其印太戰略依然不明,有專家認為,美國的印太戰略走向未來取決於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的態度;而川普政...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