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第4大金控將誕生!為何金管會未對「新新併」提但書?關鍵是鬆綁ICS相關規定

【撰文‧梁任瑋】
眾所矚目的台新金與新光金合併案...寫下金融版圖的新篇章。
眾所矚目的台新金與新光金合併案,終於在3月31日獲金管會點頭,合併後,資產規模一躍成為台灣第四大金控,寫下金融版圖的新篇章。
不過,金管會此次核准「新新併」未採「附條件核准」,令市場大感意外。從過往例子來看,潤成投資收購南山人壽時,金管會以「附條件核准」,要求潤成提供300億元資金信託保管,確保其具備足夠的增資能力。又如,台新金收購保德信人壽時,金管會亦要求部分收購價金須來自處分彰化銀行股票,以確保買方的財務結構穩健。
KPMG原估千億資金缺口
對此,金管會解釋,根據台新、新光的試算,「未來15年,人壽子公司無資金缺口,不須額外增資」,因此未提附條件核准。
當初,台新金合併新光金的對手中信金,被金管會處以「緩議」,理由包括未提出未來3年財務狀況評估、未顯示能充分掌握壽險子公司損益及財務狀況,且未提出增資承諾書具體內容,金管會在意中信金未能掌握新壽財務、未提增資承諾等,如今卻認為「未來15年不須增資」,顯然標準不同。
去年9月,外部顧問KPMG安侯建業曾提出一份估算,指出新新併後,新壽2026年將出現1064億元資金缺口。再者,去年台新金面對中信金的出價競爭,在最後關頭提高收購價碼25%,開出一股新光金換0.672股的台新金普通股,加計0.175股辛種特別股,才追平中信金,但代價是須向股東借錢3年。
透過增資3百億元辛種特別股,台新金2024年底的擬制合併報表顯示,其與新光金合併後的負債淨值比為22.5%,資本適足率(CAR)更達到119.9%,顯著高於金管會要求的100%。儘管財務數據看似穩健,但外界依舊質疑,規模相對較小的台新金,是否有能力承接擁有大量高利率保單的新光人壽?
至於KPMG先前估算的千億資金缺口,台新金總經理林維俊則解釋,該估算僅依賴金管會兩項在地化措施,與實情不符,且強調「KPMG已向新光人壽發出道歉函」。
林維俊重申,新光人壽先前的增資並無跳票情事,且增資金額還超出金管會最初要求的70億元。他充滿信心地認為,以目前新壽的健全狀況來看,未來15年應無增資之必要。就算未來若真需要增資,台新金絕對會扛起責任,確保子公司達到法定的資本標準。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則強調,此次評估雖認為在過渡措施及新壽未來CSM(合約服務邊際,指保單未實現利潤)累積下,「不太需要增資。」然而,保險局最終仍請台新金出具承諾,若未來新壽清償能力不足,台新新光金須負起增資義務。
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蔡維哲則認為,金管會去年底鬆綁ICS(保險資本標準)在地化規定,確實為新新併創造了有利條件,有助於減輕合併後可能產生的資本壓力。
台版ICS 助壽險業過渡
原本台灣保險業將於2026年從現行的美版風險基礎資本額(RBC),轉而採用歐洲版的ICS,亦即台版ICS新清償能力指標。由於歐洲版比美版嚴格,金管會透過制定四階段的在地化監理指標,協助業者過渡。
此外,現行RBC的最低法定監理指標為200%,接軌本土ICS後,監理合格門檻將調整為100%,如此一來,可望大幅減輕壽險公司未來的增資壓力。
然而,蔡維哲也提醒,在今年經濟局勢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匯率的變動可能會影響未來新壽的資本適足率,尤其對於合併後的台新新光金控而言,有效的匯率風險管理至關重要。
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慧遊認為,金管會自有其核准依據,並相信未來若有增資需求,台新金大股東將會承擔責任。關於台版ICS,部分係數仍在研究階段,由於近期市場利率波動仍大,實際影響將在半年報中呈現。
顯然,這次主管機關對新新併「不須增資」頗為買單。對比過去對新光人壽財務狀況的擔憂,以及盯緊新光金大股東履行增資條件的把關程度,此次核准的態度明顯大相逕庭。金管會近乎無條件地放行此案是否正確,有待未來的台新新光金控以經營實力證明。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77期)
延伸閱讀》
台積電股價1135→816元,杜金龍硬著頭皮解定存「跌停板進場」,為何他說這次要買好買滿?鴻海、聯發科甜甜價曝光
0050救了我!中年失業、股票2天賠7位數…施昇輝走過人生低谷:賺到陪孩子的時光「一切沉寂都有意義」
市場在震盪,他卻穩穩做大!從一個停車位開始的規模思維:創業不燒錢,也能贏到最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