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動收入攻略!3大玩法已過時 別再浪費時間

【編譯 張詠晴】
有些賺取被動收入的方法已經過時,努力了半天,成效卻很差,愈做愈心酸。反之,有些策略依然有效,根據趨勢調整,更能事半功倍。
即使在睡覺,還能繼續累積財富,大概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事,但並非所有被動收入策略都能歷久不衰。
人工智慧(AI)顛覆經濟,消費者行為不斷改變,五年前行得通的被動收入策略,現在不一定有效了。
如果還在仰賴過時的方法,你也許會發現,荷包沒變厚,還愈來愈扁。
但挑戰也帶來新機遇。從人工智慧驅動的尖端行銷策略、自動化電商平台,再到精心佈局的房地產投資組合,都讓創新的收入來源悄然崛起。
《Forbes》整理了2025年仍然有效的被動收入策略,同時指出幾個漸漸失去優勢的賺錢方法。首先來看看依然有效的被動收入策略:
一、投資股市與指數基金
配息型股票與指數基金投資依然是可靠的被動收入來源,優勢在於提供穩定回報、複利成長,以及長期穩定性,即使在市場波動時,也不用太過擔心。跨產業分散佈局,並進行股利再投資,能在降低風險的同時,最大化財富積累。
二、更進階的投資市場策略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家羅勃特.清崎(Robert Kiyosaki)認為,更進階的投資者不妨透過「掩護性買權」(covered call options)策略,在股市投資裡賺取額外收益。此策略包含,買進股票,同時賣出這些股票的認購期權。
當你賣出認購期權時,你會預先收到一筆權利金。如果股票價格保持在期權的執行價格以下,你就可以同時保留權利金和你的股票。如果股票價格上漲超過執行價格,你的股票可能會被買走,但你仍然擁有權利金和股票價格上漲至執行價格的任何增值。
這種策略可以提供收入流,但重要的是要注意,如果股票價格大幅上漲,就會限制你的潛在收益。
清崎特別建議,有經驗的進階投資人再投入這樣的策略,且需要好好學習才能用,並小心風險。
三、房地產投資
利率要維持在高檔更長的時間,購屋牽涉的稅法趨嚴,許多投資人從傳統租賃轉向短期租賃(如在Airbnb等平台出租閒置房屋)、或是透過房地產投資信託(REITs)投資房產,抑或是分散式房地產投資,以獲得更容易、更多元化的被動收入。這些替代方案減少了管理上的麻煩,更降低進入門檻,提供穩定的回報。
四、授權和版稅
透過創作音樂、寫書、軟體或其他各種知識產權賺取收入,依然是不敗的被動收入策略,因為市場上對於授權數位資產的需求還在不斷成長。
目前也有愈來愈多平台,為創作者提供賺錢機會,像是亞馬遜旗下的有聲書平台Audible,就可以讓作者透過授權和經常性版稅把自己的作品變現。
五、基於訂閱的電子報和社群
人們願意為獨家見解、產業專業知識和建立人脈付費,因此基於訂閱的電子報和社群依然是有效的賺錢途徑。
那麼,又有哪些被動收入策略成效已經大打折扣了,努力半天卻只會愈做愈心酸呢?
一、部落格廣告收益
傳統靠廣告賺錢的部落格經營正在走下坡,原因之一是,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正大量湧進網路,導致創作者的內容在搜尋引擎上爭排名變得更難,換句話說更難獲得可觀流量。
要在部落格經營上突圍,部落客如今更應該專注小眾領域的權威性,以及多元化的賺錢方式,比如付費會員制,更能維持獲利。
二、內容太混的線上課程或沒什麼好處的會員制
品質低劣、內容泛泛的線上課程和會員制服務面臨困境。想學習的人已經變得更加精明,他們期待的是深入、能夠帶來實質成效的內容,而非那些隨處可得的膚淺資訊。要在這個領域成功,內容創作者、課程設計者必須提供高價值、互動性強的體驗,最好能有個人化輔助、可實踐的應用和訣竅,更要思考後續的經營與互動,才能留住訂閱者。
三、零售套利
低買高賣的零售套利愈來愈不可行。這是由於競爭加劇,美國川普政府打算不再豁免小包裹關稅,嚴重影響網路零售商。乍看之下,只會影響賣到美國的商品,但過去受惠小包裹免稅的淘寶、Temu等中國電商,將把成本反映在商品價格上,這不會只影響美國消費者。那些過去愛買淘寶貨、Temu貨來加價賣的小商家,將面臨成本高漲的問題。
無論如何,隨時關注技術和政策的演變,才能打造強大的被動式收入金流。大前提就是專注高價值、自動化與多元化,掌握市場趨勢,不斷微調和優化方法,才能拉高勝率。
(資料來源:Forbes, New Trader U)
【延伸閱讀】
張忠謀不是台積電「創辦人」?護國神山創立過程,更「衝」的兩個人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