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不是最痛!電子五哥最怕的事 下半年會發生嗎?

【編譯 張詠晴】
在全球化與地緣經濟變局下,關稅已成「新常態」,然而真正讓這些業界領袖忌憚的,不是關稅。電子產業最害怕的,正是全球經濟大蕭條,終端需求大幅滑落,這遠比關稅來得致命。
需求崩落比關稅更可怕
換句話說,台灣具規模的代工大廠早已各有佈局、機動調度全球產線,只為因應客戶端不斷變動的策略需求與布局。如果川普想要美國製造,那也要美國經濟體質持續強健才行。
8月1日最新釋出的美國非農就業數據不如預期,更連帶大幅下修了前兩個月的新增就業人數。美國經濟持續釋放矛盾訊號,也持續與股市與企業財報脫鉤。
經濟產出與消費支出顯著放緩,聯準會考慮到通膨壓力尚未明顯降溫,且勞動市場依然穩健,因此決議暫時按兵不動,維持基準利率不變。
接連公佈的數據顯示,通膨壓力持續存在。最新公布的非農就業報告顯示,七月新增就業僅有7萬3000人,且五月、六月的就業數據也一併遭到大幅下修。綜觀近三個月表現,剔除疫情期間的特殊影響後,五到七月的就業增幅寫下自2010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美國經濟高度依賴內部需求作為成長主引擎,因此就業數據被經濟學界視為衡量經濟動能與前景的關鍵指標。
經濟學家指出,經濟放緩的跡象已無庸置疑。
最終銷售數據新數據顯示,最終銷售數據僅成長1.2%,創下自2022年底以來的最低水準。第二季消費者支出止步不前,呈現停滯狀態。
許多報告都指向同一件事:川普自大蕭條以來規模最大的增加關稅政策、嚴厲打擊移民,以及大幅刪減政府計畫與職位,都開始拖累需求。
最近半年美國的外籍勞動人口減少了120萬人。這也讓失業率在7月從6月的4.1%微升到4.2%,完全在市場預期範圍內。因為勞動人口變少,即使新增工作機會不多,對失業率的影響也不會太明顯,這也是為什麼失業率沒有出現大幅變動。
就業報告亮點變壞消息
七月份的就業人數成長,幾乎都靠醫療保健產業在撐,如果排除這一個產業,總體就業數可能根本無法正成長。
回顧歷次經濟蕭條與景氣向下階段,醫療保健產業始終維持就業穩定成長。當這樣的現象再次在當前經濟環境中浮現,為整體勞動市場投下一抹難以忽視的陰影。早在1990年代、2001年,還有2007到2009年金融海嘯時期,醫療保健就業數皆穩步成長,而其他產業卻大幅裁員。
這背後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當人口高齡化、享有醫療保險(Medicare)和充裕的醫療補助(Medicaid)資源時,這個產業總有需求可滿足。
但在川普2.0時代,連醫療產業能不能持續當經濟支柱也很難說。因為「大而美法案」大幅削減醫療補助支出,這也意味著,若經濟進一步惡化,醫療保健產業過去在逆境中撐經濟的力量將面臨前所未有考驗。
荷蘭國際集團(ING)分析師特納(Chris Turner)說,「勞動市場先前還算穩健,鮑爾能抵擋住降息壓力,但現在的就業數據卻徹底擊垮了他。」
摩根大通首席美國經濟學家費羅利(Michael Feroli)認為,「就業報告的疲弱,會讓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內的『鴿派』更有底氣,這點已在9月會議的市場定價上反映。但現在與9月開會日之間,仍有不少重要經濟數據待觀察。」
(資料來源:Bloomberg, WSJ, FT)
【延伸閱讀】
95歲還能早上打球、晚上唱歌!專訪前花蓮縣長吳水雲:人生只有三天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