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小企業於風暴中前行 ─ 關稅衝擊下的挑戰與契機

中經院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黃勢璋強調,面對關稅風暴,台灣身為小國,應採取「順勢而為」的彈性策略。不是正面對抗,而是審時度勢、掌握邊緣優勢;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中經院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黃勢璋強調,面對關稅風暴,台灣身為小國,應採取「順勢而為」的彈性策略。不是正面對抗,而是審時度勢、掌握邊緣優勢;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2024年起,美中貿易局勢再度緊繃。面對川普式關稅政策捲土重來,台灣經濟的神經再次被牽動。台灣中小企業是否足以應對這場重壓?又將如何因應全球貿易規則重組所引發的深層變動?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黃勢璋日前於「川普關稅風暴 智庫視角 X 政策對應」研討會的專題演講中提出深刻見解,點出中小企業的結構本質、產業挑戰與未來機會。本文將整理與延伸其觀點,深入剖析台灣中小企業於變局中的角色與韌性。

中小企業是經濟結構的主體,不僅是輔助角色

根據中經院中小企業研究團隊的調查統計,台灣全國169萬家登記企業中,98.8%為中小企業,創造了台灣近八成的就業機會,且貢獻過半的銷售與內需總值。長期以來,儘管社會目光往往聚焦於台積電等科技巨頭,但中小企業在支撐整體經濟、維繫地方就業與社會穩定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實難以取代。

特別是在內需市場部分,2023年數據顯示,中小企業貢獻了高達61%的內銷金額,即便在資本規模與技術層次上無法與大企業比肩,但其「量」與「廣度」形成了龐大的基礎經濟結構,是實質上穩定台灣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

高科技貿易戰外溢效應正重擊傳統製造業

在台灣,中小企業集中於傳統產業領域,如金屬製品、機械設備與零組件等製造業,而這些正是美中貿易衝突波及最深的環節。黃勢璋指出,金屬製品製造業占中小企業出口比重高達27%,而機械設備製造業則緊隨其後。這些產業本身出口導向性高,又多以中間材、零組件形式供應全球製造鏈,在全球關稅升高與市場收縮之下,最容易受傷。

特別是當中國商品出口美國受阻後,轉向其他市場傾銷的「溢出效應」可能使得台灣中小企業在第三地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削弱。再者,原物料價格上漲、運輸成本波動與訂單轉單效應,都讓中小企業在供應鏈中處於更為被動的地位。

結構性挑戰更加劇危機反應力的不足

除了外部貿易風險,台灣中小企業還面臨長期結構性挑戰,包括接班困境、數位與綠色轉型門檻高、人力資源流失與市場拓展能力不足。黃勢璋特別指出,台灣約七成中小企業為家族經營模式,代際傳承缺乏制度化,容易陷入「一代企業、二代消耗、三代結束」的危機循環。

此外,數位化與綠色能源轉型雖是當前趨勢,但資源限制使得多數中小企業難以自行投入技術改造或符合國際環保標準;一旦國際買家將碳足跡、ESG納入採購標準,中小企業若無法即時跟上,就可能被排除於全球供應鏈之外。

決策應以「小國戰略」為指導,尋找務實突圍路徑

面對不穩定且高度政治化的貿易環境,黃勢璋強調,台灣身為小國,應採取「順勢而為」的彈性策略。不是正面對抗,而是審時度勢、掌握邊緣優勢。透過強化與美國、日本、歐洲等高附加價值市場的技術合作,讓中小企業能在更高層級的製造與服務鏈條中找到立足點。

他舉例,像台灣在汽車零組件售後市場(Aftermarket)就有明顯的國際競爭力,一些廠商即便在高關稅環境中仍維持接單水準,可見中小企業若能找到定位、強化差異化能力,仍有突圍之道。

從政策面到實務面:中小企業轉型的四個支點

黃勢璋建議,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必須倚靠以下四個政策支撐點來強化自身體質:

首先是資金援助機制的強化。中小企業資金來源匱乏,政府應進一步擴大信用保證與貸款利率優惠,特別是針對綠色轉型與數位轉型相關投資項目。

其次是產學研平台的再造與落地。政府應結合高校與研究機構,建立地區型轉型協助據點,讓科技不再停留在研究室中,而能貼近企業實際所需。

第三為推動區域聯合製造。中小企業難以獨力面對全球化的營運成本與市場風險,可鼓勵產業集群進行跨國協作,例如在新南向國家設置共同生產基地,強化在地供應鏈韌性。

最後則是導入差異化市場與品牌策略。台灣中小企業應跳脫OEM思維,積極投入設計、品牌經營與通路建構,從附加價值低的生產端,走向高利潤的市場前端。

結語:不確定年代中的中小企業智慧

川普式關稅政策不是第一波,也不會是最後一波。對中小企業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僅來自於政策變動本身,而是能否快速回應、持續轉型,以及在變動中建立自身的辨識度與價值。

如黃勢璋所說:「中小企業的本質就是彈性與韌性,如果這兩項特質無法轉化為實質競爭力,那就只是被動地等待風暴。」在這場全球經濟格局重組的浪潮中,唯有轉動自身齒輪,台灣中小企業方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甚至找到壯大的可能。

作者:李淑蓮
現任:北美智權報總編輯
學歷: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經歷:北美智權報主編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台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79期;歡迎加入NAIPNews網站會員,或以系統訂閱《北美智權報》

延伸閱讀

白宮談判壓力大…中媒揪川普硬蹭中國 10天說11次要聯絡

川普用「外國敵人法」驅逐委國移民 聯邦德州法官裁定違法

川普恐棄台?吳玉山:不會輕言放棄但也不會全力捍衛

川普政府用外敵法驅逐委國移民 法官認為不合法

相關新聞

川普關稅戰2.0:全球貿易再洗牌 台灣如何突圍? ─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深度解析

川普二次執政,一連串的措施、命令讓人目不暇給,政策的多變與對經濟影響的深遠,可謂比詭譎多變的景氣更加詭譎多變。過去3個多月以來,川普馬不停蹄的推動關稅政策,讓全球金融經濟陷入一片混亂[1]。近一、二年來,台灣對美國出口大幅攀升,占台灣總出口之比重超過2成,對美國出超金額達700億美元之多。川普的高額對等關稅將對台灣電子資訊業、半導體,乃至傳統產業,均帶來重大衝擊。 有鑑於此,中華經濟研究院於4月28日舉辦了「川普關稅風暴 智庫視角 X 政策對應」研討會,針對川普不斷推出的關稅政策,討論對台灣總體經濟、資通訊產業、傳統產業、中小企業之可能影響及因應,並進一步研析重要且未來會持續進行的台美談判策略。此外,此波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極可能造成兩敗俱傷,中國大陸經濟受到重大衝擊,台商該如何審慎布局、因應轉變,亦為會中討論焦點。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深度解析 台灣應如何因應全球供應鏈再洗牌

隨普川普回歸白宮,全球貿易戰的風暴再起。在這場席捲全球的新一波關稅升級賽中,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以敏銳的國際視角與產業洞察,深入剖析川普政策背後的動機與結構性問題,並指出台灣應在此全球供應鏈重組關鍵期,未雨綢繆,謀定而後動。

台灣中小企業於風暴中前行 ─ 關稅衝擊下的挑戰與契機

2024年起,美中貿易局勢再度緊繃。面對川普式關稅政策捲土重來,台灣經濟的神經再次被牽動。台灣中小企業是否足以應對這場重壓?又將如何因應全球貿易規則重組所引發的深層變動?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黃勢璋日前於「川普關稅風暴 智庫視角 X 政策對應」研討會的專題演講中提出深刻見解,點出中小企業的結構本質、產業挑戰與未來機會。本文將整理與延伸其觀點,深入剖析台灣中小企業於變局中的角色與韌性。

川普2.0年代下的全球貿易新思維

在川普1.0的年代,跨國企業還能透過搬遷工廠規避美國的高額關稅,但第二次主政的川普,則是企圖以關稅作為重塑全球貿易秩序的工具,推動「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政策,試圖強化美國主導權、推動製造業回流並增加美國財政收入,這意味著過去企業常見的作法已經行不通,在川普2.0年代下,更應重新建立全球貿易的新思維。

企業迎戰新關稅:會計師教你如何合法享受節稅優惠

在全球地緣政治與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之際,美國再度掀起新一波關稅政策風暴,不僅針對中國實施最高達245%的對等關稅,更廣泛調整對全球各國的進口稅率結構。這場變局牽動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的深層動能,對以出口導向為核心的台灣企業而言,無異於一場生存壓力測試。KPMG會計師表示,為了因應美國最新的關稅政策,企業不妨可以利用進口完稅價格的「首次銷售」(FIRST SALE)。首次銷售是一項降低美國進口完稅價格的成熟方案,美國進口人透過申報首次銷售價格,可以顯著降低進口稅費成本。

公私協作啟動智慧引擎 AI應用與資料治理佈局探究 — 2025 Deloitte E & A Summit-2

勤業眾信《2025 Deloitte Ecosystems & Alliances Summit》 (E&A Summit)於4月16日 進入第二天,活動嘉賓陣容包括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李建璋、華碩雲端暨台智雲總經理吳漢章、叡揚資訊董事長張培鏞、高通通訊科技業務總監呂承翰、聯華電子資深副總經理吳宗賢、友達數位執行副總經理趙新民、中國信託副總經理宋政隆、國泰金融協理顏勝豪,以及凱基金融協理鄒政倫。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