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賴清德下令強力交涉對等關稅 涉外人士:尚未找到突破口

地牛翻身!06:55台南官田規模4.0淺層地震 最大震度4級

回響/非六都少子化嚴峻 教部放寬公立高中職減招門檻

教育部日前則修正「高級中等學校因應少子女化調整班級數及班級人數處理原則」,放寬公立高中職申請減招門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日前則修正「高級中等學校因應少子女化調整班級數及班級人數處理原則」,放寬公立高中職申請減招門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本報去年報導,非六都縣市因人口外流且少子化,對此,113學年全台已有18所公立高中職向教育部提出調降班級人數。教育部日前則修正「高級中等學校因應少子女化調整班級數及班級人數處理原則」,移除就學區就學機會率超過120%才能調降班級人數限制,學校因應趨勢減招,將更有彈性。

去年各校和教育部提出申請,望因應少子化酌減招生數,但教育部設有班級人數處理原則,第三條規定,前一學年度各就學區就學機會率高於120%者,可逐年調整班級人數,公立學校每班調降至35人,私立學校每班以調降至45人為原則,學校可視實際需求申請調整,但須經報教育部後核准。

但根據去年花蓮案例,除花蓮高中、女中仍是滿招學校外,公立技職均已無法招滿,花蓮公立學校為此多要求一班從34人減為30人,但教育部最終只核減1至2人。又根據花蓮高中提出的花蓮就學機會率統計,113學年就學機會率已高達153%,114學年更高達170%,即便是116學年遇上龍年效應,預估仍會高達150%。

教育部近日修正班級人數處理原則,取消原先就學機會率超過120%門檻限制,也同步取消公立學校每班調降至35人,私立學校每班以調降至45人原則,改為教育部可視前一學年各就學區的就學機會率、人口趨勢發展,調整學校班級人數,各公私立學校可視實際需求,申請調降。

升學輔導平台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表示,教育部管轄下學校可不再受學區就學機會率120%的限制就能申請減招,近年非六都縣市多面臨少子化、人口外流,屆時遇到龍年子女升讀高中人數也不會增加太多,但若地方公立學校普通高中能先確實減招,避免有限的學生持續往前流動,才能確保地方技職體系的續存。

再者,魏佳卉也說,少子化後未減招,相較過往學生雖更容易考入公立普通高中,但有些學生應該去技職體系學一技之長,看到普高已好升讀也往普高擠,學校也很為難。若公立普高能配合少子化適度減招,也能重新穩定該學區的就學狀況。

教育部則表示,本次修正原則配合去年8月發函,核定114學年主管的公私立學校每班班級人數調降一人。且教育部對主管的公私立學校班級學生人數,一直以來均視人口發展趨勢,採公私立衡平考量、分階段穩定調降處理。

少子化 教育部 花蓮

延伸閱讀

教保服務人員組245專業社群 交流教學技巧

清大副教授詐領研究費補助40萬遭判刑 法官:貪圖小利

教育部新人事 高教司前司長朱俊彰接任常務次長

區桂芝遭校方約談 教部證實:3月兩度接獲陳情「不當政治性言論」

相關新聞

回響/非六都高中職 減招門檻放寬

本報去年報導,非六都縣市因人口外流與少子化,全台已有十八所公立高中職向教育部提出調降班級人數。教育部日前修正「高級中等學...

捷克祭萬元獎學金選送台生交流 我40學生通過面試

教育部日前辦理赴捷克高等教育機構短期進修研究獎學金及斯拉夫語夏令營獎學金甄選面試,兩項獎學金由捷克教育青年暨體育部提供,...

與小朋友植下台灣原生樹種 李遠曝國家兒童未來館進度

為了讓兒童一起參與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建過程,文化部在童節假期第一天舉辦「尋夢之森-國家兒童未來館兒童植樹活動」。文化部長李...

童樂逛展覽/太深奧嚴肅 博物館如何成為兒童友善場所

今天是兒童節,也正值清明連假,不少家長選擇帶孩子參觀博物館。但博物館設計常忽略兒童需求,展品也過於深奧、氛圍嚴肅,反讓親子活動過程變得枯燥,父母甚至還要面對孩子在公共場域的情緒挑戰,壓力山大。 台灣正規畫首座國立兒童博物館「兒童未來館」,它是否真能成為友善兒童的親子教育場所?

回響/非六都少子化嚴峻 教部放寬公立高中職減招門檻

本報去年報導,非六都縣市因人口外流且少子化,對此,113學年全台已有18所公立高中職向教育部提出調降班級人數。教育部日前...

台灣孩童沒運動習慣 專家指讓小朋友做1事有效提升動作發展

兒童身體動作發展將影響其健康、腦力發展、認知功能、社會適應和學業表現,但動作發展常常遭人忽略。國科會自十年前建立「幼兒發...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