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校指南、青少年心理危機…「育才特刊」20日隨報贈閱

世界日報2025「育才特刊」,明天(20日)推出,隨報贈閱。內容涵蓋公校掠影、私校面面觀、育才心得、青少年心理問題等豐富內容,並提供選擇學校的建議,重視教育的華人家長不可錯過。
●不會拼寫閱讀「優秀高中生」竟然是文盲?
美國公校的教育品質參差不齊,一些學校和學區被指責降低標準以便學生能通過考試、順利畢業,而時常遭人詬病。但一名接受了12年公校基礎教育、並以優秀的成績高中畢業的學生竟然是個「文盲」,令人匪夷所思。
一位高中老師評論區留言說,她的故事並非個例。他寫道:「成千上萬的學生都遇到了這種情況。這很可悲,但美國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準確實下降了。」
據最新發布的教育恢復計分卡(Education Recovery Scorecard)顯示,截至2024年春季,美國學生在閱讀和數學方面仍然比疫情前落後近半個年級水準。
●不是富家子弟 也讀得起私立學校
對於家長來說,決定送孩子上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可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公校免學費、不挑揀學生,因此學生多元化,教學體制須遵循一定標準,個別化教導相對欠缺;私校則運作體制有自主性、彈性而靈活,而且各有明確教育理念,學生的個別化教導較完備,但學費高昂。
私立學校資源豐沛、小班教學容易關照學生個別需求、學生家庭背景優質,有很多優勢,但令許多家庭望而生畏的問題是要繳學費,而且很昂貴,一年動輒好幾萬元;為了讓真的有需要、卻又財力不足的孩子進私立學校接受完善教育,許多州政府撥款,透過不同管道提供私校就學補助,讓孩子得以根據獨特需要尋求最適合的教育。
●興趣還是壓力?課外活動的平衡之道
在許多家庭中,興趣愛好被視為打開通往理想大學大門的「鑰匙」。然而,專家提醒這種思維存在很大風險。「那已經不是興趣,而是壓力,是成人視角的投射與操控。真正的興趣,是孩子自己發現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與驅動力。」
在琳瑯滿目的課外選項中,很多父母確實難以判斷該「堅持」哪些,又該「放棄」哪些。有經驗的家長建議:關鍵在於孩子是否真正喜歡這個活動。定期和孩子進行開放對話,例如:「你開心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也許就是時候停下來、調整節奏了。
●電子產品、社群媒體低齡化 怎樣應對?
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花費大量時間,可能導致學習時間減少,注意力分散,影響學業成績。更糟的是,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社群媒體與青少年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現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限制青少年使用手機和社群媒體可能也會對他們造成傷害。要做到趨利避害,政府、學校、科技公司、家長以及青少年群體都需要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亞裔青少年的沉默危機:我求救了 沒人能幫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23年報告,全美青少年中約有42%表示曾長期感到悲傷或絕望,而亞裔兒童與青少年報告心理困擾的比率持續上升,卻是各族裔中最少就醫的一群。語言隔閡、文化壓力與家庭結構,成為一道無形的牆。
一名華裔學生因家庭變故陷入情緒危機,曾萌生輕生念頭,卻在紐約市找不到心理輔導資源,只能撥打市府311熱線求助。「這是整個社區心理健康資源匱乏的縮影。」在資源短缺的現實下,父母的角色無可取代;家長應定期與孩子進行簡單對話,了解他們的情緒狀況與交友情形,及早發現異常,並且多利用家庭醫師、學校心理輔導等既有資源,不要等到出問題才尋求幫助。
「2025育才特刊」提供家長最關注的資訊,幫助您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少走彎路,4月20日(星期日)隨報贈閱,請到各世界日報零售點購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