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印巴致命空戰!巴基斯坦擊落5架印度戰機 中國大陸軍工股大漲

2025全球幸福城市 台灣9縣市上榜「台北躋身前10」6都僅1地落選

基隆國民黨部前主委今晚遭收押 罷免涉偽造文書全案已4人

新北國小藏書六都墊底 教育局:總數量全國之冠

教育部統計處新北市每生平均圖書冊數僅有28.83冊,遠低於全國平均且在六都中敬陪末座。圖為新北市立圖書館淡水分館。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統計處新北市每生平均圖書冊數僅有28.83冊,遠低於全國平均且在六都中敬陪末座。圖為新北市立圖書館淡水分館。本報資料照片

教育部統計處今年5月5日公布的113學年度縣市統計指標顯示,全國國小圖書館每位學生平均擁有圖書冊數為40.16冊,然而新北市表現不如預期,每生平均圖書冊數僅有28.83冊,遠低於全國平均且在六都中敬陪末座。新北教育局則回應總藏量仍居全國之冠。

觀察六都資料,台南市平均為39.21冊、桃園市37.99冊、台北市37.46冊、高雄市36.09冊、台中市33.54冊,新北市的28.83冊明顯落後。圖書館藏書量不足將直接影響學生接觸書籍、養成閱讀習慣的機會,進而不利於其語文理解與跨領域能力的培養。尤其在素養導向教學日益強調閱讀理解與知識連結能力的當下,圖書資源的貧乏無異於削弱學生的學習起點。

市議員黃淑君表示,108課綱推動後,學校測驗逐漸加重閱讀理解的比重,題目不僅篇幅加長,還融入跨學科概念,對現代學生而言是一大挑戰。尤其在數位時代,孩子習慣零碎閱讀,若校內圖書館無法提供豐富且多元的書籍資源,將使孩子更難適應課堂所需的深度閱讀與理解。黃淑君呼籲市府應將圖書資源視為基本教育建設,盡速改善各校藏書不足的現況。

黃淑君表示,學校圖書館不僅是知識傳遞的場所,更是培養學生多元發展的核心平台。教育部公布的全國平均每生圖書冊數為40.16冊,顯示中央已有基本期待值,新北市作為學生數最多的直轄市,卻在六都中排名最後,反映地方在教育資源投入上仍有極大提升空間。市府若未正視,恐影響整體學生閱讀素養與未來競爭力。

黃淑君強調,書本是最普及的學習工具,地方政府應檢視每校圖書館現況,訂定明確充實目標與時程。她也指出,當閱讀理解成為學測與升學考試的主流題型時,藏書量的多寡將不僅是設備問題,更攸關學生是否能公平應對未來挑戰。

新北市教育局表示,新北市因學生數為全國之冠,計算擁書率數據較為不利。同時新北市藏書量仍為全國最高,從借閱率及到館次數皆為六都第一。擁書率僅為推動閱讀教育指標之一,而非唯一。教育局除了持續挹注資金充實館藏量,更強調閱讀習慣養成。

且依據全國圖書管理系統最新資料,新北擁書率已大幅提升至32.66本。教育局每年固定編列圖書預算協助各校添購書籍,近2年更補助近6千萬元採購圖書,擁書率已有大幅提升。同步符應數位潮流及學生學習趨勢,推動電子書及流通書籍,除實體書籍外,教育局更購置超過71萬冊電子書並建置17座愛的書庫流通書籍近3萬冊,統計處並未採計電子書總量納入擁書率。

圖書館 教育局

延伸閱讀

新北校園頻傳墜樓案 議員促全面檢視校園女兒牆

新北某幼兒園遭爆疑不當體罰 教育局:已受理調查

潛在危樓難補強 議員促新北放寬補助門檻、加快審查

閱讀教育邁向AI時代 新北4年斥資1.5億校校升級

相關新聞

大學性平會 1人負擔8千學生

性平法實施將邁入第廿一年,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針對大學性平課程開設、性平會組成和量能進行調查,發現校園性平會的遴選標準、...

家長憂萊豬入校 教育部澄清:學校午餐一律採國產肉品

萊豬爭議再起,教育部今日發布新聞稿指出,為守護學生健康與校園食品安全學校午餐一律採用國產在地肉品,並透過契約範本、嚴謹之...

第10屆TEL台灣機器人大賽開始報名 歡迎學生參賽

全球知名半導體製造設備商Tokyo Electron Taiwan (以下稱TEL台灣)舉辦「TEL Robot Com...

高雄僅4成班級使用觸控大型屏幕 議員批數學化學習落後

全台各學校班級使用大型觸控顯示器(大型屏幕)已成趨勢,能加速數位化學習、加強師生互動;但目前高雄市高中以下僅有44%班級...

新北國小藏書六都墊底 教育局:總數量全國之冠

教育部統計處今年5月5日公布的113學年度縣市統計指標顯示,全國國小圖書館每位學生平均擁有圖書冊數為40.16冊,然而新...

3C致命/3C教養如何讓親子增溫 3招保護兒童心理健康

3C教養成為新世代父母的大難題,如何保護兒童心理健康,尊重他們的成長需求,又不會掉入手機成癮?專家提供三方法,並指出,常有孩子使用3C時間到了,還不肯放手,為避免親子衝突,可提前演練如何關機,家長與其強硬檢查孩子手機,不如觀察其情緒與行為變化。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