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啟程訪歐 蔡英文:傳達台灣會繼續與民主盟友合作

考前做一事練踩地雷能力 她無心插柳考上公職狀元

解聘辦法惡修滿周年 逾8成師坦言「不鼓勵子女執教」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公布意見調查,指校事會議防師如防賊,濫訴已嚴重影響學生受教權。記者許維寧/攝影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公布意見調查,指校事會議防師如防賊,濫訴已嚴重影響學生受教權。記者許維寧/攝影

「高中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解聘辦法)上路屆滿一周年,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公布意見調查,指校事會議防師如防賊,濫訴已嚴重影響學生受教權,近九成受訪教師認為校事會議調查制度對教育品質有負面影響,更有8成4的教師「不鼓勵」子女未來從事教職。

去年解聘辦法上路,針對不適任教師處理明訂校事會議調查小組,人員須全數外聘。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表示,校事會議上路後,無論案件大小都會送交調查,充滿寧可錯殺也不願錯放的思維,變成只要有人隨意指控,教師就必須進入調查程序,直接導致校園濫訴不斷。

侯俊良表示,根據國教署、全教總的調查,進入調查到確認情事,實際停、解聘的教師約僅6%,且5至6成案件,最終都以查無此事作結,代表教學現場其實沒有這麼多不適任教師,可見過去民間稱學校調查「師師相互」根本是假的,只為了栽贓老師。

「但影響學生受教權是真的。」侯俊良說,校事會議制度上路後教師怕被投訴,進而為求自保,教學傾向保守。如曾有教師告誡學生,家長便投訴教師恐嚇;教師詢問學生「你這樣的行為家長不知道嗎?」家長則反過來控訴教師誹謗。

全教總搜集校事會議在高中以下學校實施的狀況,計收到6365份填答,侯俊良表示,89.2%、近9成填答者指出校事會議對教育品質有負面影響,教學專業受限、讓管教轉趨保守,81.4%受訪者認為校事會議會影響長期留任的意願;更有84.8%的教師表示不鼓勵子女從事教職。

調查也指出,過去一年有8成學校均召開過校事會議,甚至有學校一年內案件量逾20件。立委林宜瑾表示,教學現場充滿光怪陸離的投訴案,如投訴教師出題太難打擊學生自信;教師拿出白色粉末操作實驗,反被家長檢舉懷疑教師吸毒;甚至教師假日去速食店用餐,也被檢舉吃垃圾食物,呼籲重新檢視解聘辦法,不能讓維護學生權益時讓教師成為犧牲品。

「若學生可任意投訴教師,那他還會受教嗎?」立委黃珊珊說,教學現場有不適任教師,但不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甚至劣幣驅逐良幣,進入校事會議前的程序應該更細緻、區分輕重。

侯俊良呼籲,若投訴案屬於個人主觀情緒,或家長、學生誤解,呼籲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應捍衛教育專業,擋下不實投訴;再者,教師工作近年受到諸多外界不當干涉、投訴,建議朝野立委參考韓國教師地位法近期修法內容,以維護學生受教權為前提,規範教學自主不應接受不當干擾,回歸有問題先溝通的模式。

●延伸閱讀

家長濫訴...教師喝珍奶也要管 校事會議癱瘓校園行政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 全教總 校園

延伸閱讀

「校事會議」調查制度效果存疑 全教總要求修法杜絕濫訴

寒假後擬上3天課才放春節 教育部:待與各界會商

高雄某科大2教授師涉性侵性騷案 校方性平會決議解聘

前助理教授李明璁遭控性騷擾 台大證實解聘、4年不得為師

相關新聞

2位小學生勇敢舉發「偷拍狼師」 台南市長黃偉哲今嘉許頒發嘉勉狀

上月台南市某國小發生疑似師對生校園偷拍性別事件,是有兩位學生敏察異狀,主動告知家長及通報警方,學校也同步啟動校園性別事件...

AI走入偏鄉 鴻海教育基金會偏鄉國中研習營開放報名

2025年鴻海教育基金會偏鄉國中AI研習營開放報名。鴻海教育基金會表示,報名日期為即日起至5月30日(星期五)17時止,...

大學性平會 1人負擔8千學生

性平法實施將邁入第廿一年,性別平等學生倡議連線針對大學性平課程開設、性平會組成和量能進行調查,發現校園性平會的遴選標準、...

新北八成民眾建議幼兒園男廁加門 教育局表示須待中央指示

隨著性別友善觀念逐漸普及,民間團體「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不小盟)於日前舉辦新北市性別友善議員聚會,提出一項小便斗加門。...

教育不能等!中央遲未核定竹縣高中經費 家長將陳情

新竹縣人口持續快速成長,面對即將到來的高中招生高峰,新竹縣府提出「高中五大方案」至行政院,以提升高中教育量能。不過,截至...

科技外交!明新、陽交大合辦半導體訓練班 吸友邦參訓

明新科大、陽明交大合作開設半導體製程技術入門訓練班,來自巴拉圭、瓜地馬拉共55人參訓,協助友邦培育科技產業所需人才,明新...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