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6成學童性知識不及格 近半上網找答案恐誤導

台灣108課綱將性別平等教育納入核心議題,但據民團調查,台灣6成學童的性知識不及格,在家長避談狀況下,近半學童想了解就會上網Google,恐暴露在誤解及迷思中。
「夢遺會定期發生嗎」、「懷孕時不會有月經」,這些基礎的性知識台灣學童都懂嗎?為瞭解台灣兒童是否具備與自身相關性知識,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與兒福聯盟今年3月至4月針對台灣五、六年級學童進行調查,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
根據調查顯示,小學生性知識平均僅53分、近六成不及格,且僅有2%的學童能全數答對,顯示整體性知識水準普遍偏低;調查也呈現,學童自覺最主要的性知識來源為老師或教科書(82.5%),其次為家長(55.5%),而受資訊爆炸影響,自行上網搜尋(49.8%)、YouTuber或網紅(31.2%)及社群軟體(26.5%)等新興媒體也占有一席之地。
不過,來源雖多元,但也顯示正確性堪憂,調查進一步分析,若知識來自老師或教科書,答對題數(6.1題)明顯高於未從此來源學習者(4.9題),顯示正式教學管道的重要性。
兒福聯盟研究暨發展組織處處長黃韻璇表示,調查受測學童身邊大人對性平的態度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包含「避而不談型」及「刻板印象型」,有62.8%的學童表示,家中大人從未主動討論「未來對象的性別沒關係」等多元性議題,也有43.5%的孩子聽過「談戀愛或性這些事,等長大再說」等。
黃韻璇說,也有大人展現出尊重多元、願意溝通的態度,有54.2%會向孩子解釋「世界上有些人是跨性別者」,44.1%曾提及「結婚前可能有不同戀愛或性經驗」,這些正向對話有助於孩子建立理解差異、尊重多元的觀念。
記者會現場也播放一段學童街訪影片,當中有學童提及曾上網查過「綠茶婊」、「處女膜」等詞,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理事長陳儀表示,自己隨手查了「處女膜」,網路確實有解釋處女膜,但隨即而來的是醫美廣告稱如何修補,也沒有顯示處女膜應正名「陰道冠」等,看不到背後的意義。
陳儀說,網路資訊不一定都是錯的,但卻是片面的,但在現在資訊爆炸情況下,不可能禁止學童上網搜尋,而是應該讓孩子懂得媒體識讀,家長可鼓勵孩子上網查後回頭跟自己討論來建立信任感。
黃韻璇說,性教育的內涵不該僅限於知識傳授,更應涵蓋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提問,常以長大就知道、以後再說輕描淡寫,忽略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好奇與疑惑,其實只要大人願意正面、開放地跟孩子討論,孩子真的就能慢慢學會尊重不一樣的人,也更能理解多元,這樣整個社會才有可能變得更友善。
面對性知識不足、觀念偏誤與教育落差等問題,性平協與兒盟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強化性平教育課程比重,學校也應鼓勵教師在課堂上正常化討論性別議題,讓學童感到被理解與接納,也鼓勵家長放下害羞與恐懼,主動了解孩子在校的性別課程,與教師互動協調,家庭與學校若能彼此支持、方向一致,孩子就更能培養出良好性別素養與自保能力。
▪高三生升學最後關卡!114分科最齊全攻略 從報名到考試規定一次掌握
▪114年分科倒數衝刺!首次加考數乙 8科重點、答題技巧全收錄
▪放棄北一女!她對媽連吼3句話秒選附中 網見後續:做什麼都會成功
▪提前逾20分鐘警告「大地震要來了」!日本科學家找到預警新線索
▪電機系讀3年「沒成就感」想鬼轉 大四生掙扎考研or工作…網:別受限
▪名校+熱門科系=人生起飛?「四大電機」碩士生吐心聲:希望你不會成為下一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