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帶領遠傳殺出電信激戰圈 總經理井琪:懂技術也要知世局

談到電信產業,許多人腦海裡浮現的或許只有手機和基地台,但對遠傳總經理井琪來說,電信早已超越單純的「通訊」。從5G到人工智慧(AI)、從偏鄉診療到智慧城市,她把理性的科技與經營智慧巧妙融合,果斷決策又堅定執行,交出令人驚豔的企業成績單。這次我們與井琪深聊,探尋她如何以科學的思維和企業家的膽識,帶領遠傳電信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持續突破。
林詠翔(以下稱Vincent):你曾在美國通訊龍頭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擔任技術開發部副總裁,回台灣後加入遠傳電信,這幾年遠傳淨利率一路提升,去年已突破12%,你的秘訣是什麼?
井琪(以下稱井):首先,我認為是「穩健經營」。回台灣後,我便與同仁確認了我們的目標是追求精實的成長。因此除了營收提升,更重要的是,我在成本的控制上也非常嚴格,不管是資本支出(CAPEX)還是營業費用(OPEX),都要求每一分錢花在刀口上。做為企業,不能只追求表面的風光,更應該要有效率地使用資源。而我們的團隊非常優秀,他們也認同這個觀念,願意一起精打細算。我想,這就是我們財報能逐年改善、淨利率持續提升的關鍵。
Vincent:身為電信三雄,遠傳在5G佈局是否有特別的策略?
井:身為電信業者,首先就得把核心業務「通訊」做好,那麼5G的佈局就至關重要。我們為了發展5G,有兩個關鍵決策可謂不惜成本:第一個是頻譜競標,第二個是設備廠商的選擇。
當時的頻譜競標非常激烈,遠傳的目標是取得80MHz,就得耗費超過400億元。成本雖然高昂,但頻譜數量之於5G發展,就如同蓋房子需要打穩地基。設備方面,我們選擇只使用愛立信(Ericsson)的設備,雖然成本略高,但其技術在當時至少領先競爭廠商半年,而且避免了和多家廠商協調整合的複雜狀況。因為這些堅持,我們在2021年OpenSignal的5G網路評測中超越了南韓的業者,成為世界第一。
Vincent:有些人認為4G就已經足夠,為什麼還要發展5G?5G可以有什麼特別的應用?
井:許多人說目前5G還在等所謂的「殺手級應用」,可是我得說:遠傳做出了「救援級應用」,就是遠距診療。遠距診療需要傳輸大量影像,例如病人即時的五官鏡、電腦斷層(CT)掃描影像,同時還得多方通訊,這種資料傳輸只有5G才做得到。遠傳是國內第一家提供這項服務的電信業者,我們在全台灣所有經衛福部認定的偏鄉地區建立了5G遠距診療網路,居民可以在當地衛生所透過我們的5G網路所佈建的遠距診療平台,跟高醫或馬偕、慈濟等醫院進行看診。我認為5G最有價值的應用在醫療與工業領域,而非一般消費市場。
Vincent:你是否會像馬斯克( Elon Musk )一樣發射衛星?你認為衛星通訊未來的發展如何?
井:首先,我是絕對不會去發射衛星的。衛星服務為全球性的業務,一般電信公司為區域服務、並未取得衛星服務執照,通常會與已開展衛星服務的公司合作來提供服務。我們可以把衛星看成空中的基地台,但它們的頻寬仍有極限,無法完全取代地面基地台,只能做為偏遠地區,例如海上或高山上等傳統通訊難以覆蓋之處的支援應用。
此外,馬斯克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 SpaceX )發射火箭或衛星的技術很純熟,甚至能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代勞,這件事一般企業做不到,更不是一般公司會進行的投資。不過我們目前也開始與衛星通訊業者進行技術測試,未來可望形成完整的通訊覆蓋。
Vincent:電信產業未來最值得關注的科技發展有哪些?
井:最值得關注的就是AI與行動網路(mobile internet)的深度結合。上網行為已經逐漸從個人電腦轉移到手機,我們透過手機工作、娛樂、享受各種服務,意味著幾乎隨時都在使用行動網路。也許有人認為,這種結合應該是把AI晶片裝在手機裡,但手機空間有限,運算能力也有極限,更重要的是,手機電力無法負擔高強度的運算需求。
更合理的方案是透過雲端運算。但傳統雲端又會受到網路距離的影響,加上許多應用程式(App)的伺服器位在國外,導致延遲的狀況嚴重。因此,我想未來電信產業會更進一步發展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與邊緣AI的技術,也就是把AI運算能力佈建在電信商的網路邊緣,例如各地的機房或節點上,形成一個去中心化且靠近用戶的AI網路,以提供用戶更即時、更高效率的服務。
另外, 之前我參加了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obile World Congress, MWC),歐洲電信業者例如德國電信( Deutsche Telekom )就曾提出一個觀點:他們認為電信產業不應再只是被動的「水管」,免費為Meta、YouTube 這些美國科技巨頭傳輸大量資料,自己卻無法從中獲得相對應的價值。因此未來電信業者應該積極將AI 納入電信的基礎架構,以提供更高附加價值的服務。這樣一來,電信業者便能從傳統的基礎設施提供者,轉型為積極參與數位經濟發展的核心角色,成為各類應用服務背後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代理者。
Vincent:你同時身具科學家和企業家的角色,而我們《科學人》的讀者多數是科學工作者,你會給他們什麼建議?
井:首先,我是不敢以科學家自居的;以我的了解,科學工作者通常追求的是精準的數據與模型,但企業經營往往需要考量更多主觀、複雜的因素,例如市場需求、風險管理等,因此幾乎沒有絕對的「正確」或「錯誤」,更多的其實是取捨與權衡,當中甚至也摻雜了一點藝術和運氣的成份。因此,我想鼓勵科學工作者,除了堅持專業,也不妨多了解現實中的商業脈絡,讓你擁有的科技專業更能被市場看見,創造出更多實際價值。
井琪的企業家之路
美國普渡大學管理資訊系統博士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商學院決策與資訊系統助理教授
2000 年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區域經理
2016 年 美國AT&T技術開發部副總裁
2018 年 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轉型長
2019 年 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本文出自2024.05.01《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