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藥師抗議要求撤解釋令 從法律解釋爭議與利益衝突檢視

5千多位藥師與藥學生今天上凱道,抗議衛福部並要求撤回318解釋令,維護中藥師的專業。記者潘俊宏/攝影
5千多位藥師與藥學生今天上凱道,抗議衛福部並要求撤回318解釋令,維護中藥師的專業。記者潘俊宏/攝影

一、時事掃描

不滿「誰都能賣中藥」 藥師上凱道抗議:撤回解釋令

針對衛福部今年3月18日發布的「衛部中字第1141860113號解釋令」,藥界嚴正抗議表達訴求,今天號召5000名藥師上凱道抗議,強烈要求撤回解釋令。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說,不容許專業踐踏,若政府再不善意回應對藥事法103條解釋令的訴求,不排除每周到衛福部抗議。【2025/5/4聯合報】

二、命題趨勢

這項解釋令對《藥事法》第103條第2項後段做出具體說明,保留經營中藥從業人員販售中藥的延續性。藥師則認為解釋令逾越立法授權,主張販藥行為應有專業資格與國考制度,以保障用藥安全。此新聞的關鍵詞:法律保留原則與法律解釋、藥事專業化與中藥從業人員權益保障、國家考試與藥師法、公衛安全與產業轉型、工作權與社會運動等。

三、牛刀小試

衛福部公告「衛部中字第1141860113號解釋令」,針對《藥事法》第103條第2項後段中「領有經營中藥證明文件之中藥從業人員,並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得繼續經營中藥販賣業務」之規定進行解釋。該令引發國內中藥界與藥師公會的激烈爭論。中藥從業人員認為新解釋保障其既有權益,並舉行百人誓師大會,表達對衛福部政策之支持。藥師公會則批評解釋令違法逾越立法授權,質疑開放未經國家考試的人員從事中藥販售,恐危及民眾用藥安全,號召藥師至凱達格蘭大道抗議,要求撤回解釋令、捍衛藥事專業。從法律解釋爭議與利益衝突來檢視此事件,何者最適切?

(A)衛福部應依社會期待彈性解釋藥事法,以維護社會大眾之利益

(B)衛福部作為主管機關,有權發布政策指引,不必受到法律限制

(C)解釋令若逾越法律授權恐構成違法,監察院可針對此展開調查

(D)藥師公會的反對主張,具法律效力,將影響行政機關解釋權限

答案:C

解析:(A)衛福部應以依法行政為前提,做出符合社會期待之解釋(B)衛福部為行政機關,必須受法律約束、不能違反法律(D)藥師公會主張不具法律效力,但其質疑點有機會促成司法或立法審查,不能否決其影響力。

四、歷屆試題

某國過去助產與育後照顧皆由助產士負責,醫師只在產婦難產時才介入協助。該國推動全民健保後,傳統助產工作並未納入健保給付,使助產士與相關教育幾近消失。該國近年來因婦產科人力吃緊,有倡議團體主張由國會立法,規定醫院聘用助產士,以減輕醫師負擔,這些倡議讓政府試辦「助產士重返醫院」計畫,因成效良好,主管機關準備將此計畫法制化,交由國會儘速制定成法律。但該國甲學者提醒,立法過程仍應符合民主國和法治國的正當程序。關於該國國會未來可能的作為,下列何者最符合甲學者的提醒?(2024分科)

(A)避免利益團體妨礙立法,程序應該秘密並防止外界干預

(B)為使法律內容更完善,立法程序應充分考慮反對者意見

(C)試辦計畫已證明結果良好,首要考量應為儘速完成立法

(D)為落實助產制度,立法程序應該主要考慮助產士之權利

答案:B

中藥 凱道 衛福部 醫師

相關新聞

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藥師抗議要求撤解釋令 從法律解釋爭議與利益衝突檢視

針對衛福部今年3月18日發布的「衛部中字第1141860113號解釋令」,藥界嚴正抗議表達訴求,今天號召5000名藥師上凱道抗議,強烈要求撤回解釋令…

科學人/偏方不可信?科學證實「母乳可當眼藥水」 助角膜修復

面對孩子身上層出不窮的大小狀況,許多父母都會口耳相傳各類偏方。用母乳舒緩寶寶眼睛的不適或紅疹,也不是迄今唯一的案例。這次經驗聽起來像是民間偏方,但麥考特將此偏方帶入實驗室,與研究角膜療法的專家彼特拉什

圖表看時事/美中關稅暫停火!聲明重點、兩國貿易5關鍵商品一次看

美中互降關稅,紐約時報報導,美國財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葛里爾說明協議時,為避免觸怒大陸小心翼翼,反將貿易戰大部分歸咎於前總...

好讀周報/義大利水都面臨滅頂危機 專家提解方:讓威尼斯「浮起來」

義大利「水都」威尼斯(Venice)是一座「漂浮的城市」,卻也是「逐漸下沉的城市」。過去100年以來,威尼斯已下沉約25...

紐時賞析/川普關稅重創美國經濟 民眾為省錢不吃零食少洗衣

Consumers, worried about the economy, are pulling back on th...

好讀周報/曾畫習近平與澤倫斯基通話「微博遭封」 陸藝術家:知道底線在哪

現年67歲的徐唯辛是中國著名藝術家,曾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執行院長、教授。他對「華爾街日報」說,有好幾次,他以前的學生...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