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全球三分之一森林恐永久消失 基於公民責任感可採取何種行動?

示意圖/ingimage
示意圖/ingimage

一、時事掃描

原始森林恐永久消失 生態多樣性遭破壞

全球三分之一森林將永久消失,生態系統面臨極大威脅!一項環境研究指出,原始森林與熱帶雨林分別約有34%和61%面臨永久性消失,包括野火、農業和砍伐都是造成生態破壞的嚴重因素。專家強調,樹木重新生長並非恢復到原本狀態,仍須採取實際行動保護森林生態。【2025/6/17台灣醒報】

二、命題趨勢

全球森林快速消失,不僅衝擊氣候穩定、農業發展與人類生活,也牽涉自然資源的分配與永續發展的公共抉擇。森林保育與土地利用之間的價值衝突,已成為國際治理的重要議題,同時反映人民對永續發展的認知程度與實際行動能力。此新聞的關鍵詞:原始森林與土地利用衝突、氣候變遷與碳儲存功能、SDGs13氣候行動與SDGs15陸地生態、政策抉擇與公民參與、在地保育與全球治理、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正義等。

三、牛刀小試

近年全球森林面積急遽減少,國際環境組織報告指出,自2001年起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原始森林面臨永久性消失,尤其是熱帶地區的森林難以自然復原。野火、農業擴張與過度砍伐為主要原因,同時導致碳儲存能力下降、生物多樣性流失,進而影響全球氣候與人類生活安全。專家指出,單靠樹木再生難以恢復完整的森林功能,應強化公民意識與多元行動,以實踐聯合國SDGs之氣候行動、陸地生態目標。面對全球森林急速消失之全球性危機,下列哪一項最適合身為全球公民的人們,基於公民責任感所優先選擇的行動?

(A)推動林地觀光與木材產業,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B)轉用森林用地來發展城市農業,以換取經濟效益並促進社會整體發展

(C)協力規劃林地保育與社區治理,兼顧生態需求與人類生活的平衡發展

(D)強化森林砍伐與木材出口能力,以發展貿易優勢並促進國家經濟成長

答案:C

解析:(A)雖有就業與產值效益,但開發導向會破壞棲地、造成生態失衡,難以落實森林原始功能的永續利用。(B)優先考量經濟發展,卻忽略森林的碳儲存、生態保育與氣候調節功能,可能加劇森林退化,違反SDGs強調的環境與經濟。(C)強調協力治理與生態兼顧,深具公共參與、社區合作與永續價值之意義。(D)以經濟利益為導向,忽略森林永續利用與生態平衡,違背氣候行動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國際共識。

四、歷屆試題

核能及能源議題引發各界爭辯不休,關於公益各有攻防立場。根據上述文本,從公共利益理念與實踐的觀點,判斷下列說法何者最不可能正確?(2021指考)

(A)近海漁民為生計問題抗議,主要因為離岸風電開發所帶來的外部成本及公益難以維護的問題

(B)若有環保團體持續反對經濟部的替代能源開發方案,代表二者對如何達成永續發展的公益立場迥異

(C)任何的公投倡議,不論是擁核或反核的立場,連署成案後都須達到贊成門檻才能產生實踐公益的效果

(D)新選任的執政黨,循政黨主張及法治程序中斷前任政府核能政策,合乎一般民主制度的公益實踐方式

答案:C

衝突 經濟發展 永續 核能 公益

相關新聞

新聞中的公民與社會/全球三分之一森林恐永久消失 基於公民責任感可採取何種行動?

全球三分之一森林將永久消失,生態系統面臨極大威脅!一項環境研究指出,原始森林與熱帶雨林分別約有34%和61%面臨永久性消失,包括野火、農業和砍伐都是造成生態破壞的嚴重因素…

科學人/提前逾20分鐘警告「大地震要來了」!日本科學家找到預警新線索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引發了高達40公尺的海嘯,重創福島地區,造成近2萬人罹難,當時震央位於「日本海溝」隱沒帶。然而日本的另一條「南海海槽」隱沒帶,是全球最強烈的地震與海嘯來源,在過去75年,「南海

【贈書活動】大暑流金!見古人在盛夏悟得內心澄澈——投票抽節氣療癒新書

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象徵一年中陽氣最盛,也最炎熱的時節。古代《曆書》記載:「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這意味著大暑緊隨小暑之後…

圖表看時事/多國徵「含糖飲料稅」!圖解台灣手搖有多少糖

早上一杯拿鐵,下午來杯手搖飲,這是許多上班族日常,台灣健康聯盟(THA)一項調查發現,百分之三十九點九成年人每周飲用含糖...

好讀周報/冷氣未必保好眠!專家:沖冷水澡、少喝咖啡可助眠

在氣候變遷作用下,愈來愈熱的天氣影響睡眠品質,科學家說,人類必須學習如何適應,例如沖冷水澡、少喝點酒或咖啡,但「如果我們...

圖表看時事/台幣強升!央行收盤前出手 圖解5大應對措施

匯市上周五收盤前發生戲劇性轉折,中央銀行選在收盤前最後半小時出手,匯價一路從最高點廿八點九○四元回貶,最終以廿九點一八元作...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