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諾貝爾獎得主 國科會主委喊「丟臉」…台大校長這樣說

114全國大專校院校長今在宜蘭大學登場,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於演說時表示,近年科研經費穩定成長,但台灣數十年來還是未培育出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真是丟臉。」對此,台大校長陳文章受訪時表示,能否產生諾貝爾獎得主背後原因複雜,建議國內應先增加如美國國家工程學院國際院士等,得到國際組織認可,會較有機會。
吳誠文今面對大學校長表示,近年穩定挹注科研投資,全國科研經費穩定成長,已達1595億;109年起更獨立編列基礎科研預算,五年來預算已經成長45%,從282億增為408億。
但吳誠文話鋒一轉表示,希望大學不要讓社會失望,大學享有學術自由又不想被行政干擾,「但給國家社會什麼,要捫心自問。」台灣經濟實力已非小國,但十年努力下來還是一個諾貝爾獎都沒有,真是丟臉。日韓都有本土培育的諾貝爾獎得主,台灣一個都沒有一定有問題,出了什麼問題大學要自己檢討。
台大校長陳文章表示,能否產生諾貝爾獎得主原因複雜,其多是長期耕耘基礎領域,也跟國際學術組織、國家支持有關。台灣能做的,應先支持讓本土學者能於國際型研討會議得獎,另外,需增加如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人數等,幫忙提升台灣國際學術影響力。
陳文章也談到,國內研究人力大幅成長約是在80年代後,早年則較側重教學,又台灣如理學院、醫學院等研究起步較早,但專長不見得對應諾貝爾獎領域;大學當然希望能產出諾貝爾獎得主,但如想被提名為候選人,也要先被各界認識,並看其研究份量是否足夠。
對此,陳文章建議,國內學者應先得到國際組織、重要研討會的認同,在國際上不同組織都有人認可,才比較有機會拿到諾貝爾獎。
台師大校長吳正己則談到,鄰國如日本明治時期就大量接觸西方科學知識,比台灣早很多。過去是台灣人赴美日歐讀博士,但現在台灣的研究結構也日趨成熟,以大學觀點,還是需要更多政府的投資和支持,畢竟和國外知名大學相比,台灣人才延攬、資金規模等都還有待加強,需要更多國家資源支持。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