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近10小時偵訊…貴婦奈奈200萬元交保 戴上電子腳鐐離去

台南建城300年…成大用竹子「築城」 人文歷史與當代創作對話

成大師生呼應台南建城300年,創築出臨時性特色場域「藝術竹城」舞台,今天揭幕。圖/成大提供
成大師生呼應台南建城300年,創築出臨時性特色場域「藝術竹城」舞台,今天揭幕。圖/成大提供

今年台南建城 300 年,成大師生在小東門城垣遺址前,以課程學習方式建築教學及工藝實作,創築出臨時性特色場域「藝術竹城」舞台,今天揭幕。希望藉此喚起學生、市民、旅人理解府城空間紋理的歷史變遷,除做為辦活動的共享空間,也促進校園與城市的文化交流。

成大副校長陳玉女、人文社會中心楊政達主任、文學院院長高實玫、建築系顏嘉慶、歷史系陳文松等老師及學生參加「藝術竹城」揭幕活動,與「踏溯台南」課程多次合作的台灣府城隍廟主委郭榮哲等廟方人員也共襄盛舉。開幕式上,老師馬薇茜帶領藝研所暨戲劇學程碩士生袁丞揚、蔡為奐、盧思羽示範扯鈴及展示戲曲身段,傳統戲曲課程學生台文系陳宥緯擔任主持,藉此示範竹城舞台的多樣使用。

陳玉女說,成大校園裡有清朝、日治、民國等時期的元素,許多師生會從小西門出入校園,從而體會到先民入城、出城的感覺,這是歷史與現代的結合。學校透過課程,讓學生從文獻理解到手作落實,體認到歷史與城市發展的密切關系,「藝術竹城」舞台是一個完美的轉譯。

楊政達表示,今年是府城建城 300 年,成大透過「藝術竹城」方式與城市文化相呼應,結合了許多課程以及老師的力量。

建築系學生翁宇誠也分享,大家一刀刀削切竹子,學著利用水泥灌打基礎,才懂得先民建城花費的心力與技術,課程讓同學們獲得了集體的榮耀與成就感。

成大全校性通識課程踏溯台南「成大人之道」及建築系實作課程,今年以「府城建城 300 年」為契機,在小東門城垣遺址歷史場域,構築一座以木、竹為材料,6 公尺寬、3 公尺高的「藝術竹城」舞台,呼應「府城 300」。

建築系老師王逸璇、葉玉祥、顏嘉慶、黃恩宇開設「築竹城─府城 300 校園舞臺構築計畫工作營」,在春假期間搭建出舞台木結構,再由歷史系陳文松、台文系曾薰慧、資工系楊中平、文學院陳志昌老師開設「築竹城─府城 300 校園舞台竹編工藝實作」,上月完成竹編織學習及施作。

成大表示,雍正年間第一代府城為木構圍城,第二代城垣後以刺竹構築,反映先民因地制宜、使用自然資源的工程智慧。隨著時代變遷,原初的木竹城風貌已難以尋覓,但可以將木竹材料作為課程的藝術創作元素。

成大師生呼應台南建城300年,創築出臨時性特色場域「藝術竹城」舞台,今天揭幕。圖/成大提供
成大師生呼應台南建城300年,創築出臨時性特色場域「藝術竹城」舞台,今天揭幕。圖/成大提供

成大 校園 舞台

延伸閱讀

台南建城300年「府城隍巡城祭」揭序幕 3日遶境經4大城門

先去殼再發酵咖啡 成大團隊發表「生豆機能性發酵技術」

台灣府城建城300年 城垣節重啟睽違19年巡城祭

台南400變建城300?倒退「100年」文化局長這麼說

相關新聞

小鮮肉做公益 台師大體育系推出限量男女孩桌曆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集結20名體育系學生,推出2026年度限量《運動男孩女孩桌曆》,呈現運動員的力與美,企畫...

台南建城300年…成大用竹子「築城」 人文歷史與當代創作對話

今年台南建城 300 年,成大師生在小東門城垣遺址前,以課程學習方式建築教學及工藝實作,創築出臨時性特色場域「藝術竹城」...

靠家人就能讀醫學系?她不滿僑生室友直呼「命很賤」 網見貼文:種族歧視

以偏概全?一位醫大生發文抱怨,自己對校內的僑生觀感不佳,尤其是同宿舍的緬甸籍室友,原PO不只對她的生活習慣感到不滿,更看不慣她憑藉僑生身分,不用參與台灣升學考即能就讀醫學系,直呼…

2金1銀 臺南聖誕樹設計獲美國繆思大獎肯定

臺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攜手合作,去年以「未來.新希望」為主題,於河樂廣場西側及新營文化中心打造兩棵特色聖誕樹。今年這兩座聖誕樹再次榮獲國際繆思設計大獎(Muse Design Awar

大學與中壢觀光夜市合作 將剩食廢油製作成天然清潔劑

萬能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攜手中壢觀光夜市,啟動「夜市YES—中壢觀光夜市低碳永續教育與實踐計畫」,與夜市攤商合作,將日常備...

嘉大師生體驗在地產業與人文風情 食農教育從東石蚵出發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張素菁開設「嘉義巡禮」的微學分課程,專注於食農教育,從東石蚵出發。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通識素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