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新台幣狂升進入「2」字頭 學者曝央行的難言之隱

蔡依林被蛇纏頭兌現承諾!頂「美杜莎慾望桂冠」首揭新歌

稱重購自住房欲抵108萬稅 找里長背書法官揪細節不採信

中台灣生醫創育深耕平台成立 整合臨床實證與智慧醫療

國立中山醫學大學與中山附醫、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共同成立「中台灣生醫創育深耕平台」,盼整合創新科技、臨床實證與資本媒合。記者陳敬丰/攝影
國立中山醫學大學與中山附醫、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共同成立「中台灣生醫創育深耕平台」,盼整合創新科技、臨床實證與資本媒合。記者陳敬丰/攝影

中山醫學大學與附設醫院、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共同成立「中台灣生醫創育深耕平台」,是中部首個醫療整合平台,包含臨床實證、創新技術與資本媒合。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林靜儀表示,新科技與臨床中間的銜接過去往往斷裂,盼平台讓產業創新更有效率。

中山醫大今天舉行深耕平台啟動論壇,邀請近200名產官學醫界代表參加。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表示,與資誠會計事務所合作10多年,近期資誠願意導入創業平台,中山醫大也非常興奮,便由中山醫大、中山醫大附醫與資誠三方共同成立平台。

中山醫大指出,中台灣生醫創育深耕平台的主要功能有技術轉譯、產學合作、臨床試驗、法規輔導及財務募資等,中山醫大負責學術整合與創業輔導,中山附醫提供臨床驗證與醫療評估,資誠負責財務規畫與資本媒合。

林靜儀受邀見證平台成立,她表示樂見這次平台的跨域整合,目前台灣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挑戰,需要發展許多新科技,但過去新科技到臨床的實證中間常常斷裂,因此現在要透過跨領域平台整合,技能減輕臨床尤其人力的負擔,也讓產業創新更有效率、更加精準。

林靜儀指出,台灣已經發展出很多自動化醫療科技技術,相關單位都有許多資料,但過去產業缺乏合作,相當可惜;近年越來越多產官學投入,包含台北醫學大學、台中榮總等等,都希望整合資訊,暨改善人力管理方式,也透過資料收集加速智慧醫療的發展。

中山醫大表示,今天舉辦啟動論壇既見證平台啟動,也邀請中部其他大型醫療院所,以及北醫、成大等學術研究機構,跨界交流促進臨床與創新連結;未來將推動更多臨床與創新團隊的媒合,強化技術驗證與商業動能,支持學術研究成果實際運用,讓創新落地、醫療科技國際化。

衛服部次長林靜儀說,台灣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挑戰,需要發展許多新科技,但過去新科技到臨床的實證中間常常斷裂,因此現在要透過跨領域平台整合。記者陳敬丰/攝影
衛服部次長林靜儀說,台灣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挑戰,需要發展許多新科技,但過去新科技到臨床的實證中間常常斷裂,因此現在要透過跨領域平台整合。記者陳敬丰/攝影
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表示,學校不僅能培育知識,也可以推動產業新,從研究出發,串接臨床與資本合作。記者陳敬丰/攝影
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表示,學校不僅能培育知識,也可以推動產業新,從研究出發,串接臨床與資本合作。記者陳敬丰/攝影

中山醫學大學 林靜儀

延伸閱讀

「救命凝膠」健保給付低誰也買不到了 衛福部最新回應曝

「刪到有感」林靜儀稱凍結預算阻礙WHA行動 批:自己掐住了聲音

處方藥給大陸家人吃?林靜儀:2情況醫師可拒絕

詐騙燒向部立醫院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直接點名「2個人」

相關新聞

桃園楊梅一氧化碳中毒釀4死 20歲女是越籍大學生…校方回應了

桃園楊梅昨晚發生一起4名越南籍人士因一氧化碳中毒身亡案件,其中,20歲潘姓女子疑為南部某大學學生,校方稍早也發出聲明證實...

疑一氧化碳中毒奪4命!越南籍女學生找同鄉友人遇死劫 校方回應了

4名越南籍人士昨晚疑似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其中20歲潘姓女子為南部某大學學生,校方表示,已於第一時間聯繫家屬,提供必要協...

中台灣生醫創育深耕平台成立 整合臨床實證與智慧醫療

國立中山醫學大學與附設醫院、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共同成立「中台灣生醫創育深耕平台」,是中部首個醫療整合平台,包含臨床實證、創...

台大藝術季邁入第30年 校長陳文章:盼成北部大學重要慶典

第30屆台灣大學藝術季昨起於台大校園登場,適逢藝術季邁入第30個年頭,以「潮汐 Rise and Fall」為主題,以潮...

中山大學半導體聯合實驗室 10年培育1200名人才

因應台積電進駐,國立中山大學斥資8億元打造大南方半導體聯合實驗室,預計建置60台研發設備逐批分5年採購到位,封測大廠日月...

博班招生/退休潮引資源爭奪 逕修博士申請教職更有利

台大近5年「逕博(逕行修讀博士)」人數從159人增至201人,其中不少是「學逕博(學士逕讀博士)」。成大近年優化逕博獎學金,每人每月最多可領4萬元,114學年包含逕修的博班報考人數增加7.48%,社科院更達67.65%。 教師退休潮讓不少大學紛開教職缺,想走學術路的學生不再裹足不前,而逕博平均可節省1至2年取得博士學位,高能見度對未來申請教職更有利?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