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中暫緩報復性關稅 川普提本周可能與習近平通話…親曝「最大目標」

美中達成關稅協議30% 學者從這點判斷「台灣肯定更低」

音樂班失「生」 大學術科報考人大減

少子化再加上未來職涯考量,近幾年音樂班招生情況大不如前。圖為音樂班上課情況。本報資料照片
少子化再加上未來職涯考量,近幾年音樂班招生情況大不如前。圖為音樂班上課情況。本報資料照片

大學想念音樂系的學生愈來愈少,大考中心統計,九十二年度還有一千六百多人報考術科,占報考人數近百分之一,然而到了一一四年,僅剩八五二人,占比為百分之○點七。學界憂心,再這樣下去,恐有音樂系招不到學生而關門大吉,如何因應就業市場需求,與現實接軌,是大學應正視的問題。

實際上,近年愈來愈多學生國高中就出國念音樂,前段音樂班甚至有一半出國,影響術科報考人數。武陵高中音樂班組長廖芊蕙表示,以武陵近兩年來說,一班廿五名學生,近半在畢業前就考上國外學校,上學期高二班還有三位學生已赴國外。

近年也越來越多大學音樂系設有B組,採面試時現場演奏即可,不用考術科聯招,例如台東大學、屏東大學等。其中台東大學音樂系為了學生職涯發展,課程分「演唱奏組」與「應用音樂與音樂教育組」,B組在十九位一般生名額還外加三名原住民學生,現場面試須用演奏(唱)方式入學,全系近兩年招生都滿招。東華大學音樂系乙組與爵士組也免術科大考經年,但須另備影音資料等。

台師大音樂學院院長陳曉雰分析,少子女化確實是主因,且各階段就讀音樂班人數減少,影響大學音樂術科報考人數,另外還有就業出路的考量,若音樂系的學習與訓練與現實脫節,自然影響考生的意願。

「考招制度對高中音樂班實際情形的考量也不足」陳曉雰舉例,配合多元入學制度,音樂班學生也要準備學習歷程檔案,而分科測驗又不參採國文、英文,使音樂班學生面臨課業與升學的壓力。整體專業音樂教育體系出現「多元」與「專精」過與不及的問題。

至於生源少,是否也讓音樂系面臨篩選學生困難及學生素質下降?陳曉雰直言,這些都是目前已有的情形,如何與現實接軌,因應音樂就業市場的需求,是大學端應該正視的問題。

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音樂學系主任黃荻表示,習樂之路非常辛苦,所需資本也高,未來發展與出路有限,人力物力的投資與報酬不成正比;另外,現在高中生出國比率愈來愈多,國外許多知名的學校也紛紛來台宣傳招生,種種原因導致報考率降低。

臉書專頁「All Things Considered」分析,照這種趨勢來看,再十年,可能會有音樂系招不到學生關門大吉,前段班大學音樂系可篩選學生愈來愈少,整體學生素質下降,似乎是音樂系不願意觸碰的問題。

台師大 台灣藝術大學 音樂

延伸閱讀

北、桃國小音樂班 連5年缺額

出國讀書常被酸?她聽「這句話」秒氣炸 網一面倒不挺:照樣洗進哈佛

清大師要求學生創作宣傳「全台大罷免」 教育部回應了

港大學畢業生首季薪酬增2% 職缺同比跌5成 創科逆市招才

相關新聞

中原大學季達廳啟用 校友捐資打造半導體教育新基地

私立中原大學今天下午舉辦由該校傑出校友、合晶科技董事長焦平海捐資設立的季達廳啟用剪綵儀式,校長李英明表示,該廳結合半導體...

台灣藥用植物技術躍國際 嘉大中草藥綠色萃術獲東京發明展金獎

嘉義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教授陳政男指導的中草藥綠色萃取技術團隊,以「口腔黏膜炎修護水凝膠」獲2025年日本東京創新天才國際發...

音樂班失「生」 大學術科報考人大減

大學想念音樂系的學生愈來愈少,大考中心統計,九十二年度還有一千六百多人報考術科,占報考人數近百分之一,然而到了一一四年,...

嘉大全盲提琴家蕭琮祐 譜出生命動人樂章

就讀嘉義大學音樂系的碩士生蕭琮祐,國小二年級時被診斷為腦癌,在父母悉心照顧及陪伴下戰勝病魔、課業表現優異,也在音樂中找到...

扮演中立智庫角色!台大設企業法制研究中心 為產業痛點提可行建議

台灣大學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今天揭牌,未來將扮演中立智庫的角色,針對企業及產業的痛點提供可行及重要修法建議,提升台灣法制...

晚熟學者/40歲砍掉重練讀博士 幼教師中年轉職經驗法則

張唯宸,一位資深幼教老師,40歲時決定「砍掉重練」攻讀博士,並在4年後取得學位,應聘大學專任助理教授。雖然幼教轉高教,一開始薪水變少,更因教學、研究兩頭燒導致1個月沒回家,但張唯宸一一克服後指出,中年轉業要考慮時間管理、家庭支持,還有有效人脈。...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