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缺15到20萬本…外交部:預算遭刪 估10月後護照安全存量吃緊

高雄日式飯糰店被砸 律師願以3.3萬出租30坪店面「搬來台北吧」

台股收19,106點下跌288點 台積電收835元下跌15元

從泰雅琴聲尋回「老人家的舌頭」 口簧琴藝師 Temu Yehan(楊振昇)

來自泰雅族的Temu Yehan(楊振昇),努力鑽研口簧琴,並帶著部落孩子製琴、吟奏古調,傳承祖先寄寓於音律的智慧。
來自泰雅族的Temu Yehan(楊振昇),努力鑽研口簧琴,並帶著部落孩子製琴、吟奏古調,傳承祖先寄寓於音律的智慧。

【撰文|邱璟綾、攝影|江茗洋、圖片提供|Temu Yehan(楊振昇)】

來自泰雅族的Temu Yehan(楊振昇),成長過程曾因文化差異對族群身分感到懷疑,直到成為台中市博屋瑪(P'uma)國小代理教師,才從口簧琴的鳴響,找回兒時記憶悠遠的旋律。為了尋回「老人家的舌頭」,他努力鑽研口簧琴,並帶著部落孩子製琴、吟奏古調,傳承祖先寄寓於音律的智慧。

------------

從台中市區向山行,來到位於和平區達觀部落的博屋瑪國小,此時口簧琴鐘聲響起。泰雅族名Temu Yehan的楊振昇介紹:「我們的下課鐘聲是出發狩獵之歌。」語畢,孩子們的笑聲自四面八方傳來,彷彿校園裡都是充滿活力的小獵人。

口簧琴對泰雅族人而言,是情感表達、傳遞訊息的重要工具。
口簧琴對泰雅族人而言,是情感表達、傳遞訊息的重要工具。

回憶起2016年,彼時26歲的Temu Yehan自都會回到原鄉,前往博屋瑪國小任教。剛踏入校園時,就是錚錚琴音喚醒深埋內心的童年回憶,進而引領他投入口簧琴研究、吹奏與製作,並成為台灣少數通曉各族群口簧琴文化的年輕藝師。

從博屋瑪國小尋找遺失的聲音

Temu Yehan的雙親都是泰雅族人,他從小在和平區梨山部落生活,兒時總會聽見老人家吹奏口簧琴。當時才5歲的他心想:「等上了小學,我也要學口簧琴。」

和耆老們學習、共同吹奏口簧琴,激發了Temu Yehan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
和耆老們學習、共同吹奏口簧琴,激發了Temu Yehan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

「沒想到進入校園,沒有辦法接觸泰雅文化,更別說口簧琴了。」Temu Yehan說,成長階段的他在校園感受到文化差異,而那迴盪耳際的琴音,逐漸變成一段若有似無的記憶。直到2016年踏入博屋瑪國小,校內迴盪著口簧琴的旋律,意外將早已遺忘的情感猛然喚醒,並隨著歲月悠悠遠遠地,形成生命中一道深刻的痕跡。

Temu Yehan表示,學習口簧琴時,彷彿能感受耆老思念遠方親人的心情,或與他們為凱旋高歌一曲。
Temu Yehan表示,學習口簧琴時,彷彿能感受耆老思念遠方親人的心情,或與他們為凱旋高歌一曲。

於是Temu Yehan前往宜蘭拜訪同為泰雅族的牧師江明清,向他學習吹奏與製琴,透過文獻蒐集、資料整理,甚至回到部落向耆老請益,進一步認識族人數百年來傳情達意的旋律。

「對泰雅族人而言,口簧琴不只是單純的樂器,更是情感表達、傳遞訊息的重要工具。」Temu Yehan表示,學習口簧琴時,彷彿能感受耆老思念遠方親人的心情,或與他們為凱旋高歌一曲。那些埋藏在古調旋律的深刻情感,激發他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歸屬感,促使他將口簧琴融入課程,希望帶領部落的孩子尋找遺失的聲音。

「老人家的舌頭」 千萬不能忘記

Temu Yehan一開始從最傳統的竹片單簧開始學習,很快地挑戰銅片單簧、雙簧、三簧,甚至是難度相當高的四簧琴。

Temu Yehan不僅研究、吹奏口簧琴,也透過製作和教學,延續這項泰雅傳統文化。
Temu Yehan不僅研究、吹奏口簧琴,也透過製作和教學,延續這項泰雅傳統文化。

剛學會吹四簧琴時,他開心地回到梨山部落,吹給和平區最後一位通曉口簧琴的耆老Payas Temu(楊德福)聽,未料當他自信滿滿吹奏一曲,老人家卻打了他的頭,笑說:「你在『說』什麼,我聽不懂。」

「因為口簧琴不只是聲音,對老人家而言,那是另一個舌頭。」Temu Yehan回憶,自此他幾乎每個月都會接到Payas Temu的視訊電話,而在電話接通的那一刻,老人家什麼都不說,先吹一陣口簧琴,Temu Yehan也會趕緊拿出他的口簧琴,和他相互唱和一曲。

Payas Temu曾在受訪時,用族語感嘆地說:「口簧琴那個年代走過了,現在幾乎不再存留。」

Temu Yehan表示,Payas Temu現年已95歲,偶爾會聽他提起中氣不如過往,難以吹奏太長的旋律,昔日那總是令Temu Yehan趕忙拿起口簧琴吹奏的視訊電話,不知何時才會再次響起。但Temu Yehan永遠記得第一次回到梨山部落吹奏四簧琴時,Payas Temu不解的眼神。他牢牢記住那一刻,藉此時時提醒自己:「老人家的舌頭,不能亂說,也不能忘記。」因此,每當老人家想「說」些什麼時,Temu Yehan總是努力跟隨、聆聽,就是為了「抓到以前的舌頭」。

文化教育離不開部落

Temu Yehan回憶,無論從都會到原鄉,他的生活軌跡都不曾離開台中。課餘閒暇的時候,他喜歡挑戰雙崎部落的埋伏坪登山步道,或前往桃山部落的山蘇森林、巨人之手探險;和都會區大型連鎖餐廳相比,達觀部落裡的比度咖啡屋更有特色。語畢,他不禁莞爾,原以為自己成為都會的原住民,未料歸鄉的浮萍也長了根,如今的他,早已離不開部落的一切了。

除了吹奏,9年來Temu Yehan已製作超過1,000把口簧琴,而他也透過教育,搭起過去和現代的橋梁,讓泰雅文化延續下去。

Temu Yehan笑說:「在博屋瑪國小,我們帶學生認識口簧琴,從採集竹子開始,進而製古琴、吹古調。」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他時常隨機吹奏一首古調,讓孩子猜測琴音背後傳遞的意境。令他感動的是,吹奏途中時常有孩子加入合唱,一同吟詠出屬於泰雅族最美的聲音。

Temu Yehan用心教授學生製作口簧琴。
Temu Yehan用心教授學生製作口簧琴。

多年過去,有些孩子從取竹子製琴的過程中,展現出對木工的興趣;有些孩子上國中了,仍持續吹奏著口簧琴;還有些孩子常常圍在他身邊,要他多教一點、再聽一遍。

但Temu Yehan從未想教出下一個口簧琴大師,他只希望孩子們從口簧琴延伸對「學習」的興趣,並由祖先的智慧培養思考力,進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做文化教育,除了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也要知道未來可以往哪裡去。」他以此作結。

《漾台中》2025年4月號NO.36
《漾台中》2025年4月號NO.36

延伸閱讀

明年不辦!全國最高海拔教堂「雲端上的婚禮」預算刪除

童心看世界 第16屆信誼兒童動畫獎台灣兒童創作組揭曉

工傷變植物人家屬哭喊慈濟未盡責 勞檢官員:勞動法令慈濟無責

不必跑宜蘭! 中台灣也有「輕巧版清水地熱」 免費入園體驗溫泉煮蛋、溫泉泡腳池

相關新聞

「大甲.女子路」微旅行路線在大甲 探索女性的百年足跡

大甲以鎮瀾宮、貞節牌坊和奶油酥餅聞名,但鮮為人知的是,這些景點和伴手禮,背後蘊藏了一段段女性的生命故事。「大甲.女子路」以女性的生命經驗、性平議題為主題,結合在地地景路線,帶您一探大甲在地女性的百年足跡,來場女性地標微旅行。

2025台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 與女神同行!

從全台知名的鎮瀾宮「大甲媽」,到以古建築聞名的樂成宮「旱溪媽」、海線信仰重鎮的大庄浩天宮「潛水媽」、見證台中早期市街發展的南屯萬和宮「老大媽」,山海屯都各區的媽祖皆庇護著信眾,台中的「媽祖信仰」享譽國際,市府文化局更年年舉辦「台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透過藝文表演活動帶領民眾認識各地的媽祖文化。

從泰雅琴聲尋回「老人家的舌頭」 口簧琴藝師 Temu Yehan(楊振昇)

來自泰雅族的Temu Yehan(楊振昇),成長過程曾因文化差異對族群身分感到懷疑,直到成為台中市博屋瑪(P'uma)國小代理教師,才從口簧琴的鳴響,找回兒時記憶悠遠的旋律。為了尋回「老人家的舌頭」,他努力鑽研口簧琴,並帶著部落孩子製琴、吟奏古調,傳承祖先寄寓於音律的智慧。

翻轉公廁印象超有感!陽光公廁 城市美學的全新體驗

橢圓形的建築,四周種植蔓性的蝶豆花融合地景美學,佇立於綠意盎然的東區十全公園之中;北屯區水湳生態公園裡,有座藍白色調,以公園水流與地形變化為設計元素的地中海風格建築,引人注目;白色為基調的外牆,搭配可愛的小豬耳朵、鼻子造型設計,北區的豬事圓滿公園有個空間充滿了童趣。你能想像這些都是公園裡的公廁嗎?翻轉傳統公廁印象,「台中美樂地陽光公廁」已成為一種城市美學,更於「2025第十二屆台灣景觀大獎」中,獲得環境規劃類佳作,表現亮眼。

閱讀 探索無限可能 陪孩子遨遊書香世界

因應現代閱讀工具不斷改變,台中市政府致力推動線上與線下閱讀風氣,除了打造良好閱讀環境並結合多樣化的推廣活動,陪伴大小市民養成閱讀習慣,使閱讀的影響力深入城市各個角落。

來當森林小泰山!大坑風動石公園 結合自然與體能的遊樂場

近日討論度超高的「大坑風動石公園」,是一座藏身在大坑步道山頂的特色公園,沿著山坡地形打造,就像一座結合自然與體能的遊樂場,絕對能讓小朋友玩得樂不思蜀,帶著滿滿的笑容回家。現在就安排一趟親子同遊的大坑之旅,與大自然親近一整天吧!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