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傳承:木匠父子共築工藝美學

在高雄小港,有一間飄著木香的工作室——大匠座。蔡順河與蔡維仁父子,以一榫一卯接合木材,共築時光軌跡。除了木作教學,這裡也連結著跨世代的情感與生活哲學。
一刀一鑿之間 刻劃生活的溫度
蔡順河出身木工世家,父親打造木製漁船,他自小便耳濡目染。然而,長大後選擇投入廣告與設計領域,直到一次工作上的機緣巧合,接觸到工藝製作,喚醒他對木工的記憶與情感。此後,他拜屏東科技大學黃俊傑教授為師,系統性學習木工技藝,並專注於講究榫卯工法的明式傢俱(特點為造形大方,結構單純簡練),逐步踏上屬於自己的職人之路。
「榫卯,是一種不需使用釘子的傳統木工結構,僅靠榫頭與卯眼的精準咬合,就能組合出堅固耐用的家具。」蔡順河解釋。這種工法不僅環保且易於修復,更融合了手工精神與思維邏輯的,「榫卯不只是技術,它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美感的追求。」
在他眼中,木工不只是技藝的表現,也是人與物之間的對話過程,更是一種生活哲學。而這段旅程,如今也迎來了同行者——他的兒子蔡維仁。起初,蔡維仁只是協助父親進行網路行銷,沒想到招生效果出奇地好,也讓他逐漸被木工的魅力吸引。如今的他已能獨立創作,作品曾於三義木雕博物館展出。
木作如橋 連結兩代的手與心
蔡維仁的加入,為課程注入了年輕的活力與數位優勢,也成為父親與學員之間溝通的橋樑。他與年輕學員們互動自然,許多問題經由他的轉化與敘述,更能釐清,也解除了世代間的隔閡。當然,父子二人也難免有觀念上的差異,尤其在節奏與時間感的拿捏上。然而,他們有一個共同信念——就是讓工作室延續並變得更好,觀念上的分歧,也在一同動手實作中慢慢磨合、找到平衡。
談起彼此,蔡順河語氣溫厚:「我不強求孩子成為誰,只希望他能清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既然選擇了,就要做到最好。」而蔡維仁則對父親不斷追求進步的精神深感佩服:「他是我很好的榜樣,我從他身上學到,不急著完成,而是問自己能不能再更好。」
榫與卯的結合,不僅是木構件間的扣合技術,更象徵著父與子之間無聲卻穩固的理解與信任。他們以雙手及歲月,將大匠座打造成一處讓人安心停靠的所在,讓人與工藝的關係,變得更加深遠而綿長。
FB:大匠座-高雄木工教學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5年No.08】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