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男生 也是幼教師:用溫柔翻轉印象

【◎文/蔡蜜綺 ◎攝影/Carter ◎圖片提供/陳嘉興老師】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幼教老師」經常與女性畫上等號。然而,陳嘉興老師在這個領域已深耕十二年,他不僅親手設計教具、積極參與教學規劃,畢業於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的他,更將性別平等的理念融入日常課程,成為打破刻板印象、實踐多元教育的重要推手。
專業幼教 不只是陪伴更是引導
「小朋友,今天誰想先來玩摺紙呢?」陳嘉興老師微笑著,開啟了一天充滿樂趣的教學日常。孩子們動動小手,透過摺紙、著色與拼圖等活動,培養專注力與手部的精細動作;又或者帶到戶外遊戲區,讓他們盡情奔跑、釋放活力,享受快樂的遊戲時光。
在性別窄巷中 走出自己的路
身為男性幼教老師,陳嘉興一路走來,經歷過不少被誤解的時刻。他曾多次被誤認為替代役、警衛,甚至是工友;更令人難過的是,有家長在得知孩子的班上有位男老師後,隔天便火速辦理轉學。談起這些經歷,他語氣中難掩一絲無奈:「你還不認識我,卻只因性別就拒絕孩子與我互動,真的很可惜。」
這樣的偏見,並不僅存於工作現場。早在學生時期申請實習時,陳嘉興就曾因為性別遭到婉拒。「怕家長有意見」這句話,他聽過不只一次,家長對生理照顧存有疑慮,陳嘉興採取「逐步建立信任」的方式因應,例如初期由女老師協助處理敏感性照護,等家長與他熟悉、建立信任後,他才慢慢接手相關工作。
性別教育 是每天的功課
除了日常的教學與照顧,陳嘉興更積極將性別教育融入每一次互動中,他說:「有一次班上孩子們討論『同志可不可以結婚』這個話題,我沒有直接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孩子們各自表達觀點,並提醒他們,『你可以不喜歡,但不代表可以傷害別人。』」這句話成為那堂課的核心理念。他堅信,性別平等教育不應只是課堂上的知識,更應成為生活中的態度與習慣。
在這樣包容的氛圍下,班上一位來自同志家庭的小女孩,也開始能夠自在地介紹自己的家人:「這是我媽媽,這是我媽媽的女朋友。」陳嘉興說:「我不教孩子判斷對錯,而是教他們學會尊重。」他也希望孩子能看見,男老師不只是會搬重物、帶體能課,更可以溫柔細心地幫忙綁頭髮、一起串珠玩耍。他接著說:「越早建立這樣的認知,孩子未來就越能尊重多元與差異。」
每天的陪伴 種下性別平等的種子
在12年的教學生涯中,陳嘉興始終用行動回應外界的偏見。面對情緒張力較大的孩子,他設立了「心情區」,透過撕報紙、丟沙包等方式,幫助孩子釋放情緒,並在事後與孩子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細膩的理解與引導,不僅促使孩子逐步融入團體,也學會了彼此尊重與共處。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5年No.08】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