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微型創業也要有策略 用經營思維打造穩定成長的事業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文/珊迪兔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很多媽媽在創業時,容易陷入「忙碌但不賺錢」的困境,長期下來,不但沒能改善財務狀況,還讓自己筋疲力盡。關鍵問題不是努力不夠,而是缺乏經營思維!想要打破收入瓶頸,不能只是單打獨鬥,而要運用標準化、自動化、槓桿資源等策略,讓事業不再被時間綁架邁向穩定成長。

創業瑣事多.更需要經營管理思維

許多創業者每天忙著處理訂單、回應客戶、管理社群媒體,從產品開發、行銷推廣,到客服、發貨、帳務,甚至連帳務都沒時間整理,結果收入與工作量成正比無法突破瓶頸。真正的經營者,會把精力花在研究能讓整體工作增長的關鍵點,而不是被日常瑣事拖住。以下案例更能深刻了解經營思維建構的重要。

案例:美華是一名自由接案的平面設計師,從溝通、設計到帳務全包,收入完全依賴接案量,導致愈忙愈累。此時,她如何運用經營思維?

1.建立可複製的設計模板:將常見需求(如Logo、簡報模板)做成可販售的數位產品,放到線上平台銷售,增加被動收入。

2.外包低價值工作:將低單價設計案交給新手設計師,自己則專注高端客戶與品牌策略,提高單案收入。

3.提升客單價:透過個人品牌經營不再接小額案,而是提供完整品牌設計方案,將服務價值從幾千元提升到數萬元。

4.簡化與自動化流程:使用線上簽約與付款系統,減少行政處理時間,專注於創意工作。

如此下來,不但收入翻了三倍、時間自由度大增,還能規劃長遠發展!

提升決策精準度.讓事業穩定成長

有策略的創業者,會分析市場需求、競爭態勢、消費者行為,找出最有效的成長方向,而不只是憑直覺做決策。

案例:小芬一開始製作手工天然皂,因品質優良大受歡迎,但隨著訂單增長,她發現每天加班仍供不應求,收入受限於手工製作時間。她如何改變作法?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1.產品多樣化:針對不同需求推出抗老、保濕、舒緩壓力等系列,並開發限量版香氛,提高市場競爭力。

2.訂閱制與品牌經營:推出會員訂閱服務每月固定配送,提供專屬優惠與新品試用,讓現金流穩定,提升品牌忠誠度。

因此,事業從「手工製作」轉型為品牌經營,不僅收入倍增,還能輕鬆擴展規模!

如何用經營思維突破收入天花板?

單打獨鬥可以起步,但要成長不能只是當「做事的人」,而是要學會管理與資源配置,建議如下:

1.例行性工作(如客服、發貨)可外包或交給助理。

2.使用自動化工具,如:聊天機器人處理常見客戶問題。

3.建立標準化流程減少重複性工作,專注事業核心成長。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設計可擴展的商業模式

想突破收入瓶頸,就要讓事業能規模化,而不是只靠時間換錢。做法如下:

1.賣商品的人:可發展訂閱制,讓收入更穩定。

2.做手工產品的:可以開發數位產品(如線上課程),降低時間成本。

3.提供服務:建立團隊,把服務系統化不再只有自己能執行。

【完整內容請見2025年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延伸閱讀

統一超第1季每股賺2.79元

高球/球場經營轉型!傳統會員制有風險 年度會員制成國際新趨勢

關鍵時刻截圖專欄作家臉書挨告 劉寶傑4人不起訴

NBA/模板是泰托姆、雷納德 狀元熱門佛雷格宣布投身選秀

相關新聞

在家微型創業也要有策略 用經營思維打造穩定成長的事業

家庭理財不僅僅是管理現有資產,收入的成長更是關鍵!許多媽媽因為育兒而選擇在家工作,這其實就是微型創業的基礎。只要方法對了,在家也能建立穩定成長的事業,讓家庭生活更自由、更美好。

單親媽創立「小村共育」:一個父母能安心工作並親自參與育兒的共享空間

有了孩子後,諸多父母面臨這樣的問題:「如何在家庭與事業間取得平衡。」

到底是過動?還是睡眠障礙? 全面解讀兒童睡眠呼吸中止症

孩子打呼愈來愈嚴重,半夜常常醒來,白天精神又欠佳,並且情緒起伏大,在課堂上還容易分心,到底孩子是怎麼了?

我現在凍卵來得及嗎? 最佳狀況下凍卵.可得最佳效益

歐洲生殖醫學會建議,凍卵儘量在35歲之前,最晚不超過38歲。如超過35歲還來得及嗎?沒有不行,但一定要接受醫師完整的諮詢與評估,以對凍卵有正確認知與期待!

寶寶眼部常見問題 適時觀察.及早治療

眼睛是靈魂之窗,更是認識、接觸世界的重要途徑,而對於尚不會言語的寶寶來說,爸爸媽媽更得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他們的眼部情況,如此,才能及早發現並做正確的治療。

剖腹產半身麻醉4問

以剖腹產方式生產的話,必然會需要麻醉。對於麻醉,大家不免有滿滿的陌生感,既然因為生產而必須接觸,不妨多了解一些與麻醉有關的事情,幫助自己在術前與麻醉科醫師溝通無礙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