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親子旅遊,一日、二日行程、景點、吃喝玩樂全收錄!

「旅行不該是打卡競賽,更不是家庭耐力測驗。」你也是曾被小孩擊敗過無數次的家長嗎?我們想到你內心深處的心聲了!讓我們用兩天一夜的時間,好好慢遊宜蘭,可以的話也很建議全程包車,沒有地圖吵架、沒有開車疲勞、不怕迷路,只剩下「啊~這才是放假(尤其是腦袋部份)」的感覺。
是不是常常想帶家中小孩們放風,心裡又默默上演許多失控場景的預告片?別擔心!今天就為你們送上宜蘭這帖溫柔又有趣的解藥! 親子旅行不見得每次都跟打怪一樣累人,宜蘭這個貼心又處處親子友善的地方,讓你們可以手牽手,用最舒服的節奏,好好享受一家人的甜蜜時光。可以帶著孩子在涼爽的泉水邊玩耍,也可以在綠意盎然的公園裡,和他們追逐大笑。更酷的是,這裡還有好多充滿童心及互動情境十足的秘密基地, 一起來翻開這本充滿歡樂的宜蘭童話書吧!
為何宜蘭會成了親子遊的最愛
宜蘭的魅力從來不靠喧囂取勝。這裡的節奏剛好適合放慢腳步,讓孩子可以自在奔跑、大人可以好好喘口氣。它不像都市那樣擁擠壓迫,也不需要像山林那樣辛苦跋涉才能看到美景。大自然與人文設計在這裡剛剛好融合——你可以在湖邊騎腳踏車、在冷泉泡腳、在夜市大啖美食,也能陪孩子看布袋戲、玩手作,甚至讓祖父母也能舒服同行。對親子家庭來說,這裡不是「親子友善」,這裡就是「親子理想生活的預演版」。
交通方便:從台北出發1小時內就能到,小孩一覺醒來就到目的地。 景點密集又多樣:從動物園、童玩館到冷泉、山林步道,全包了。 美食天花板級別:三星蔥抓餅、礁溪滷味、南方澳海鮮,讓嘴挑的大人小孩都會服氣。 氣候宜人+設施親子友善:宜蘭的很多景點都有親子遊戲區、遮陽涼亭或步道,帶娃不會太崩潰。
宜蘭推薦必去親子景點
冷泉&水岸系景點:
• 蘇澳冷泉(蘇澳鎮)|世界少有的碳酸氫鈣冷泉,適合泡腳或全身泡,清涼消暑、票價親民。
• 礁溪冷泉公園(礁溪鄉)|全台唯一低溫碳酸冷泉,夏天泡起來像是仙女洗腳的地方。
• 冬山河親水公園(冬山鄉)|划船、野餐、戲水都合適,是夏季親子活動天堂。
• 梅花湖(冬山鄉)|環湖步道輕鬆走,還能租腳踏車騎,親子放電不費力。
森林&山景系行程:
• 林美石磐步道(礁溪鄉)|1.7公里親子友善步道,有溪流、有吊橋,涼爽好走不爆汗。
• 五峰旗瀑布(礁溪鄉)|經典瀑布美景,步道平坦、適合祖孫三代悠閒散步。
•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羅東鎮)|大片綠地加木頭小火車,小孩可以盡情跑跳放風。
全天候親子基地,雨天也不怕:
• 幾米公園(宜蘭市)|裝置藝術充滿童趣,爸媽拍照、小孩放風兩相宜。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五結鄉)|手作課程、展演活動、古裝體驗,寓教於樂首選。
• 中興文化創意園區(五結鄉)|工業風展覽空間搭配文創市集,文青爸媽最愛。
• 蘭陽博物館(頭城鎮)|壯觀建築+互動展覽,親子拍照、知識補給一次搞定。
• 橘之鄉蜜餞觀光工廠(宜蘭市)|試吃蜜餞、DIY體驗,短暫停留也精彩。
懷舊&老街放空組:
• 頭城老街(頭城鎮)|漫步古街、吃吃懷舊點心,歷史感滿滿的微懷舊時光。
• 南方澳觀景台(蘇澳鎮)|望海、吹風、放空,療癒系景點代表作。
美食戰力高點:
• 東門夜市(宜蘭市)-宜蘭夜市魂集結地,小孩吃到停不下,大人吃到不想走。
• 羅東夜市(羅東鎮-招牌三星蔥餅、羊肉湯、龍鳳腿,每攤都值得排隊。
• 南方澳海鮮街(蘇澳鎮)-直接吃在漁港邊,新鮮到魚都想跳回海裡。
• 正好鮮肉小籠包(礁溪鄉)-在地超人氣小吃,現蒸現吃、湯汁爆表。
• 北門綠豆沙牛奶(宜蘭市)-一杯下肚,暑氣全消,消暑界的王者代表。
二天一夜慢遊行程提案+路線規劃
我們給你安排了一套超貼心的宜蘭親子二天一夜慢旅行。走一條不重複的路,吃一些值得回憶的在地味,泡個連仙女都會想預約的冷泉,再來一場湖邊放空與港口吹風的療癒散策。別擔心行程太硬,這篇你可以邊喝咖啡邊看,然後直接複製貼上給老公或老婆說:「你看,週末照這個走就好。」
現在,滑下去看看這趟讓你從體力透支轉向心靈充電的宜蘭二日遊,是怎麼靠一台包車與一顆認真的心規劃出來的。準備好了?出發!
Day 1|親子歡樂+森林探險+夜市小吃日:
景點集中在羅東與宜蘭市區,安排密度適中,讓孩子有得跑、大人有得吃。
第一站:羅東林業文化園區: 超大片綠地+木造小火車,小孩跑跳放電、大人拍照很可以 第二站: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體驗古裝、DIY、超豐富的親子展演;午餐可於園區內傳藝美食街解決(提供兒童餐) 第三站:幾米公園:拍照好地點、放小孩散步放空的療癒小天地 第四站:羅東夜市或東門夜市:吃蔥餅、喝綠豆沙、玩簡單親子小遊戲,味覺與童趣一次收服
Day 1|Day 2|湖畔散策+冷泉放鬆+海景收心操:
重視自然風景與戶外放鬆,適合收心與與家人共度慢節奏時光。
第五站:梅花湖:騎親子腳踏車或慢步環湖,還能餵魚、吃冰、看風景 第六站:蘇澳冷泉:夏日宜蘭人氣打卡點,小孩泡水玩瘋,大人泡腳解壓 第七站:南方澳觀景台:海風、港景、發呆放空的最佳場地 可選加碼:清水地熱公園或橘之鄉觀光工廠:地熱煮蛋 or 蜜餞DIY,收心行程也能變成快樂的句點
路線規劃概念:
• 行程圍繞宜蘭市、羅東、蘇澳、冬山一帶設計,彼此車程不超過40分鐘
• 不走回頭路、不重複景點、不繞遠路
• 每段安排活動後都有休息站或餐飲點
• 親子族群體力與耐性考量下,避免太早起太晚歸
加碼延伸景點推薦
這些景點都在車程1小時內,讓你玩得更深、吃得更廣、拍得更美。就算多留半天也不嫌多,畢竟真正的放鬆,不該在時間上設鬧鐘。
宜蘭縣蘇澳鎮: 南方澳觀景台-東海岸壯麗漁港景觀、拍照首選 宜蘭餅發明館-製餅體驗+免費試吃,還有伴手禮大集合
宜蘭縣礁溪鄉: 礁溪溫泉公園-冷泉後來點熱療養身,冷熱交替全身舒暢
宜蘭縣頭城鎮: 頭城老街+搶孤文化館-歷史街區+傳統文化一次打包
宜蘭縣五結鄉: 中興文化創意園區-倉庫改建文青基地,有市集與展覽
宜蘭縣員山鄉: 金車噶瑪蘭威士忌酒廠-導覽+試飲,大人也能放鬆享受旅程
一天也好:全站式親子樂園/超強基地全包了: 綠舞莊園日式主題遊樂區 (適合半日or一日輕旅行):
如果你覺得日本太遠、機票太貴、太麻煩,最近忙爆又厭世,連我們這麼用心幫你想好的宜欄二天一夜你都沒什麼興致參考,那你來來這個在宜蘭五結鄉的偽出國天堂——綠舞莊園日式主題遊樂區。綠舞莊園日式主題園區是一座真正「人文、生態、藝術、遊憩」四合一的療癒基地。園區坐擁三河匯流(蘭陽溪、宜蘭河、冬山河)出海口絕美地勢,360度田園環繞視野,遠方還能眺望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不管你是拍照派、放空派還是「我只是來喘氣」派,這裡都能收服你!
【誰適合來?】
• 有學齡前或國小小孩的家庭(動靜皆宜)
• 不想走太多路又想玩得多的人類(我們懂)
• 喜歡拍照但討厭排隊的人
• 長輩想放鬆、爸媽想放空、小孩想放電的全員家庭
綠舞莊園日式主題遊樂區不只是景點、也不只是觀光園區,它強大又多元到不行!完全是個家庭同樂的超多元、超多功能、活像所有願望一次滿足的健達出奇蛋的日系園區。以下這些亮點,絕對讓你願意從早玩到晚 ,一站式all in one!
• 日式庭園&打卡美景: 仿造日式神社鳥居、石燈籠與傳統園藝設計,讓你覺得置身京都
• 浴衣租借體驗: 你可以全家換上浴衣,走在小橋流水間裝模作樣、假裝自己在拍日劇片頭,連長輩都會主動排隊換裝(所以啊!事實證明,浴衣比拍貼更能凝聚家庭情感)。
• 小動物區:小孩最愛的時光來了!這裡可以近距離與羊咩咩、孔雀、小兔子互動,爸媽在旁邊拍照順便偷喘氣。
• 室內DIY工坊: 從摺紙、彩繪到和風小物製作等手作樂趣,還能把成品帶回家,對耶想想還能當做孩子們的“署假作業”交差! 滑草坡道+兒童遊戲區:體力過剩小怪獸放電專區,不必高科技,只要一片草地和塑膠雪橇,他們就能滑到回家睡著。
• 餐飲+茶屋: 玩累了?來碗烏龍麵或一杯抹茶拿鐵,搭配和風點心
• 展演廳、美術館、文化活動: 除了遊樂還結合了文化藝文空間。不定期展演、美術展、日式傳統表演。
• 櫻花茶屋+御守亭: 這些超日式角落簡直就是打卡場景製造機,春天還能賞櫻、祈福求運(疑?)
• 水陸婚宴廣場: 雖然你可能不是來結婚的,但要是剛好看到有人在這裡辦婚禮,不要驚訝,這裡的湖光山色+日式建築,就是那種讓人說「我也想在這裡結一次」(笑) 的場景等級。
• 探索樂園區域: 互動式的地景設施與遊具區,讓孩子在探索中動手又動腦,爸媽可以邊拍邊偷滑手機。
• 多樣植栽+四季景色變化: 從櫻花到楓紅,四季皆美,每個轉角都藏著細緻景觀設計。
旅遊注意事項與補充資訊(AKA:避免全家崩潰小提醒):
氣候:宜蘭是潮濕界的王者之一,夏天也常邊曬太陽邊下雨,請自備輕便雨衣、雨傘、防曬乳、防蚊液與好脾氣。
時間:午後雷陣雨是宜蘭的日常儀式,早上能動就動、能吃就吃,不然你會在雨中看著未吃完的雞排流淚。
交通:千萬別什麼準備就開車衝了,要嘛提早出發,要嘛乖乖包車找熟門熟路的在地司機,繞遠路或是沒有時間概念滿簡直是地獄等級的懲罰。
這趟旅行,該帶的不只行李,還有笑容,這趟宜蘭親子二日遊不是什麼明星同款網美拍照路線,也不是體能競賽跑景點馬拉松,而是一場真正為了「好好相處」而設計的放鬆之旅。我們懂每一段家庭旅程都是在體驗「一起在不完美中找到快樂」!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