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稅率比日韓衝擊更大? 台經院長張建一:出口結構才是關鍵

美國總統川普拋出「對等關稅」構想,依據貿易逆差向他國課徵懲罰性關稅,引發外界高度關注。台經院長張建一指出,此政策並非針對個別產品,而是以美國對台貿易逆差除以進口金額來計算,對台課徵稅率約達32%,最大衝擊將落在台灣的傳統產業,特別是汽車零組件領域。
張建一分析,台灣出口美國的汽車零組件,大多供應給美國原廠品牌,主要應用於小客車上,受關稅影響難以轉嫁,將對中小製造商造成明顯衝擊;相較之下,雖然AI伺服器也未被豁免,但由於銷售對象為Google、Meta與微軟等B2B大廠,具備轉嫁能力,實際影響可控。
張建一指出,台灣對美出口貿易順差約700億美元,其中AI伺服器就佔近500億,約占八成,也因此造成台美貿易逆差數字偏高,引來川普政策鎖定,雖然台灣面臨的關稅稅率高於日本與韓國,但因出口結構不同,日韓主力為整車出口、台灣則是ICT產品,實際受衝擊程度並不一定較高。
除了伺服器與汽車零組件,鋼、鋁、藥品與半導體等項目多已豁免,台灣在這些產品對美出口比重相對低,唯一值得注意的是伺服器未納入豁免,若實施關稅,仍可能對整體出口值造成波動。
面對預定於4月9日實施的對等關稅,張建一呼籲,政府把握時間展開三項行動:第一,立即強化對美溝通,說明台灣貿易順差來自AI伺服器的供應鏈分工,而此分工正是依照美方企業要求所做;第二,針對中小企業啟動融資貸款、利息補貼等紓困措施;第三,重新檢討整體對美貿易政策,包括汽車與農產品的關稅調整空間。
張建一也提醒,調降汽車關稅涉及WTO非歧視原則,若無自由貿易協定(FTA),難單獨對美降稅,須一併適用於所有WTO會員國。
張建一強調,大家不應再有「疑美論」,而應理性檢視出口結構與產業韌性,川普時代即已要求供應鏈遷出中國,台灣企業正是在這樣的結構下成為關鍵角色,如今面對政策變化,更需朝野團結,以產業安全為優先,減緩貿易戰對台灣勞工與經濟的衝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