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衝擊倒數計時…人口減少到產業消失!股添樂:全球墊底台灣生育率只剩1.1

少子化衝擊倒數計時:從人口減少到產業消失,台灣準備好了嗎?
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警訊:台灣正快速邁入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而這背後的衝擊,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一、全球墊底:台灣生育率只剩1.1
根據2024年全球總生育率統計,台灣名列榜首...不是生得最多,而是生得最少。每位台灣女性平均只生1.1個小孩,而要讓人口維持穩定,這個數字應該至少要達到2.1。這意味著我們正加速邁向「人口負成長」與「高齡化」社會。
以2024年4月為例,台灣出生人口僅8684人,同期死亡人數卻高達1萬7205人,明確呈現「生不如死」的態勢,而這個現象,自2021年起便已逐月發生。
二、勞動力崩塌:青壯年快速減少 退休人口暴增
根據國發會推估,台灣15至64歲的青壯年人口將從2024年的1600萬人,減少至2040年的1300萬人;到了2070年,更只剩不到700萬人,減幅達57%。同時間,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從449萬增至超過900萬人,形成「雙高」社會。
我們現在已經是「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比超過20%),預計在2039年突破30%、2054年突破40%。換句話說,台灣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人口結構翻轉。
三、社會保險走向破產:勞保、年金、健保全面告急
勞工保險基金:老年給付從2021年的4330億元,三年內飆升至2024年的5000億元,預估2035年將暴增至1兆零500億,若照目前速度,2031年將出現赤字破產。
國民年金:多數受保人收入不穩、繳費困難,基金收入無法支應日益擴大的支出缺口,未來也面臨破產命運。
健保制度:儘管長期收支平衡,但65歲以上人口就醫需求增加,未來健保支出將迅速上升,可能導致保費調漲與給付範圍縮減,甚至出現排擠效應。
但這些調整涉及選票利益,無論哪個政黨執政,改革都會遭遇巨大政治阻力。最終恐怕只能仰賴政府預算不斷撥補。
四、撫養比飆升:青壯年背負雙重照顧壓力
2024年的撫養比為44.7,代表每100位青壯年人口要負擔約45位老人與小孩。到2070年,撫養比將衝上114.6,幾乎一人要照顧一位長者與一位孩童。這將形成「夾心層」中壯年勞工的沉重壓力,連婚育意願都被壓得喘不過氣。
五、城鄉差距擴大:人口大量遷移至都會區
根據人口熱區圖,新北、桃園、台中、台南與高雄將吸納絕大多數人口;而偏鄉地區人口流失、產業凋敝、交通與基礎設施斷鏈,將成為難以逆轉的趨勢。
六、消失中的行業:哪些職業將慢慢被淘汰?
國中小教師:學生人數急遽減少,補教與正規教育體系都將受到衝擊。
兒童服務業:托嬰、保母、嬰幼兒商品需求減弱。
傳統製造業技術工:缺工加上毛利低,未來可能被機器與東南亞勞力取代。
零售與餐飲服務:人口減少導致人流不足,營收受限。
營造建築業:人口結構改變與外移,使偏鄉與老齡地區開發意願下滑。
七、因應對策:五大長期投資趨勢
雖然前景嚴峻,但也有機會:
AI與機器人產業:補足勞動力空缺,成長空間巨大。
寵物經濟:少子化下的「毛小孩」替代,商機可觀。
長照與生技醫療:膝蓋痛、視力退化、慢性病治療需求攀升,醫療科技與服務產業前景明朗。
殯葬與寵物殯葬業:高齡社會必然衍生需求,商業化可能加速。
新興人口紅利市場:將資金配置至印度、越南、印尼等人口成長國家,捕捉長期成長紅利。
八、為什麼大家不願意生?
簡單總結三大原因:
低薪、高房價與生活壓力:年輕人無力購屋、無法養家,自然排斥生育。
不婚比例攀升:晚婚或不婚成趨勢,降低第一胎生育機會。
找不到對的人:非婚生子仍不被社會普遍接受,使生育門檻更高。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