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財長貝森特28日與中官員談判 可能展延8月12日關稅期限

外籍看護新制配套:空窗期可用長照 4對象享綠色通道優先評估

高於「解放日」關稅!川普:美菲達成貿易協議 課19%關稅

品牌加速布局牽動折疊機市占變化 集邦:明年蘋果入局可能刺激市場

TrendForce指出,蘋果很可能於明年下半年推出首款外螢幕5.5吋、內螢幕7.8吋的折疊手機。若蘋果正式入局,高階消費者對折疊產品的關注度與接受度有望快速提升。圖/新華社
TrendForce指出,蘋果很可能於明年下半年推出首款外螢幕5.5吋、內螢幕7.8吋的折疊手機。若蘋果正式入局,高階消費者對折疊產品的關注度與接受度有望快速提升。圖/新華社

根據TrendForce最新預估,2025年折疊手機出貨量將達1,980萬支,滲透率約1.6%、持平2024年。儘管成長速度較前幾年放緩,但受到技術進步與價格下調帶動,折疊手機逐漸成為中高階市場的技術焦點,及品牌差異化利器。各大廠商正加速布局新品,並積極擴展產品線與價格帶,為2026年可能到來的市場爆發期作準備。

三星居於折疊機領先地位,近期推出新一代旗艦機Galaxy Z Fold7,在鉸鏈結構、摺痕控制與重量厚度等皆明顯優化。TrendForce表示,三星因面臨其他品牌競爭,折疊龍頭地位將受挑戰,預估其全球市占率將從2024年的45.2%下降至2025年35.4%。

2025年華為則有望延續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強勁表現,於全球市占位居第二、市占達34.3%。值得關注的是,榮耀與聯想(Motorola)今年成長動能明顯,預估市占將從2024年的6.0%和5.5%,分別提升2025年的9.1%與7.6%,展現兩大品牌在中高階折疊市場積極擴張的成果。

小米也持續突破,並憑藉MIX Flip系列打入輕量折疊機市場,預估市占率將從2024年的3.0%成長至今年的5.1%。其他品牌(如OPPO、vivo等)合計占比將達8.5%,顯示折疊手機生態系逐步多元,競爭格局更加開放。

TrendForce表示,即便技術與產品豐富度已大幅提升,折疊手機的全球銷售成長依然相對溫和,主因為消費者對折痕可見度、耐用性與價格仍持保留態度,尤其對非品牌死忠支持者而言,換機誘因仍偏低。由於多數用戶偏好高性價比、發展成熟的直板旗艦機,造成折疊手機短期的市場定位仍是「高階實驗性產品」。

這一現象很可能於2026年出現轉折。TrendForce指出,蘋果很可能於明年下半年推出首款外螢幕5.5吋、內螢幕7.8吋的折疊手機。若蘋果正式入局,高階消費者對折疊產品的關注度與接受度有望快速提升。據了解,蘋果產品將延續其一貫重視穩定性與生態整合的策略,並可能透過iOS深度優化操作場景、高度整合自研應用與硬體,進一步提升使用者體驗。

整體而言,折疊手機對不再只是品牌展示創新能力的途徑,已真正成為產品主線,從入門到旗艦機種都有完整規劃。在價格逐步下降、材料更穩定的前提下,對消費者不再遙不可及。TrendForce認為,蘋果明年新品可望為折疊機市場帶來真正的主流化契機,也為智慧型手機產業注入新一波創新動能。

蘋果 華為 智慧型手機 折疊手機 小米 三星

延伸閱讀

小米平板 第1季出貨勁揚57%

iPad Pro大革新 台積、大立光、玉晶光等受惠

全民權證/新日興 兩檔聚光

009810搶進!全球藍籌ETF掛牌 一次掌握美歐日百大企業、輝達蘋果全納入

相關新聞

Meta打詐推升級版戰略 副總裁分享成果 喊出強化平台措施、掃蕩詐騙網絡

臉書母公司Meta亞太區公共政策副總裁密爾納(Simon Milner)近期訪台,昨(22)日宣布啟動「2025 Met...

Al機器人產值五年衝兆元 產業大聯盟成軍 打造另一個護國神山

「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昨(22)日成軍,象徵台灣發展AI機器人產業邁入新里程碑。聯盟也宣布,將透過國產化與國際化,...

川普「星際之門」卡關波及AI鏈 鴻海、神達等大筆訂單恐飛了

美國總統川普為強化主權AI布局而啟動的「星際之門計畫」(Stargate Project),傳出主導方OpenAI與軟銀...

經發顧問促擴充AI人才庫 扶植新創投資、協助全球布局受關切

行政院昨(22)日召開今年首場經發會顧問會議,此次採分組輪流開會模式,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會後轉述,多數顧問最關切三大議題,...

AI發展 催動連結國際創新資源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22)日主持今年首場經濟發展諮詢會議,邀集產官學界顧問就AI發展、產業升級及人才鏈結提出建言。Appi...

AI機器人產業界 籲政府推動跨域整合

台灣AI機器人產業大聯盟正式成軍,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表示,台灣在發展AI智慧機器人產業上,應以國家戰略思維的高度來...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