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衝高階技術 台廠不缺席
為協助國內產業進軍高附加價值的創新航太領域,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持續藉由科技預算投入資源,推動高階航太技術研發與應用落地,更補助金屬中心開發的「微型複雜管內鍍膜技術」,克服許多技術挑戰,成功實現衛星燃料管路的國產化。微型複雜管內鍍膜技術的成功,填補國內高階航太技術缺口,也為其他高階領域應用開創了可能,例如高階半導體和零組件製造。預計未來三年,將吸引超過1億元的產業投資,為國內技術升級與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
衛星在太空軌道上運行時,需要依賴管路內的燃料噴發來調整姿態,姿態調整系統又由多條存有燃料等化學物質的管路所構成,然而,傳統的管路材質容易與燃料發生化學反應,導致燃料失效,進而影響衛星壽命,再加上,這些管路結構相當複雜,不僅管徑小於4毫米,常呈現彎曲或多通道型態,使得製作內部保護層的難度極高。國內現有濕式塗布、物理/化學氣相沉積方式無法進行高細長比管件內部鍍膜,所以,過去這類型的管路只能仰賴國外特殊設備技術代工完成,成本高昂且耗時,還可能面臨技術機密外洩的風險。
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科技預算補助下,金屬中心攜手太空中心、中油共同開發「微型複雜管內鍍膜技術」,產出國內第一款航太燃料管路管內鍍膜化學氣相沉積製程設備,協助太空中心應用於低軌衛星三種型式的多通道燃料管管內鍍膜製程。簡單來說,這項技術就像把一根又細又長的吸管內壁塗上一層超均勻的防護膜,讓它能承受燃料的衝擊與腐蝕,而這些管路甚至比一般喝飲料的細吸管還窄,比鉛筆還長出好幾倍且彎彎曲曲,塗布難度非常高。
這套技術主要是為了低軌衛星的燃料管所設計,衛星需要依靠這些管子來傳輸燃料進行姿態調整。金屬中心利用精準的流體控制和均勻加熱技術,成功在這麼窄的管內壁上形成一層超薄的奈米鍍膜,覆蓋率達到100%,就像在迷你吸管的內壁均勻刷上一層看不見的保護漆,還要確保每個角落都刷得完美。
取得這項技術後,不僅可讓燃料管壽命更長、燃料的分解速度變慢,還能直接使用台灣自己開發的環保燃料,完全不需要依賴國外的劇毒燃料,對於環境也更加友善,並可節省下一半以上的成本,不再需要把關鍵技術交由國外代工,節省時間又可保密,充分展現出台灣結合創新研發與實際應用的能力,更為未來在航太領域的進步奠定了關鍵優勢。
(作者是金屬中心能源與精敏系統設備處光電技術組組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