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房地產消費糾紛統計出爐 漏水、施工瑕疵苦主最多

內政部近日公布全國各縣市2024年第4季房地產消費糾紛原因統計,共發生563件房地產相關消費糾紛,其中以建商與仲介業者為主要涉及對象,建商相關案件達355件,占總案件數的超過六成,而最常發生的消費糾紛集中在房屋漏水問題、施工瑕疵。
統計顯示,消費者反映的房地產糾紛問題集中在以下五大類型,最常見的問題是房屋漏水問題,總共有88件,包括仲介業51件、建商37件;再來是施工瑕疵,共81件,包括仲介業1件、建商80件。
還有交屋遲延,共有56件,包括仲介業3件、建商53件;建材設備不符48件,全部都來自建商;以及服務報酬爭議21件,都是來自仲介業。
數據中可以發現,「房屋漏水問題」最為突出,涉及仲介與建商所銷售的房屋,顯示其對消費者的影響範圍廣泛;「施工瑕疵」及「建材設備不符」問題則集中出現在建商所新建的房屋,突顯出施工品質仍是消費者關注的重點。
另外,內政部也針對預售屋買賣契約中常見的錯誤給出最新提醒,像是停車位規格計算錯誤,部分契約約定的停車位長、寬、高尺寸是從結構體壁心起算,容易引發爭議;共有部分資訊不完整,契約中未清楚標註共有部分的項目及面積分配比例。
以及建材設備標示不清,未標明是否使用輻射鋼筋、石棉、海砂等可能影響建物安全的材料,可能對買方財產造成損害;驗收條件不合理,契約中對「接通自來水、電力」的描述過於模糊,容易引起交屋標準的爭議;交屋條件不明確,部分契約未明確規定賣方應履行的交屋義務,如未標明因延遲交屋應支付的遲延利息,甚至要求買方接受未經修繕完成的房屋。
內政部提醒,無論購買預售屋或成屋時,應該詳細檢閱契約條款,保障自身權益,如發現不合理條款或交屋狀況與約定不符,應向主管機關或消費者保護單位反映,以保障自我權益。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